分析会了学生会了,教师还教什么?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4860 浏览:144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学会了这一现象,对于学生已经学会了的知识,他们是真的理解了吗?教师该怎么教?教学时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思考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学生;教师;小学数学
1992-7711(2013)03-079-1
去年我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组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抽到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我在我所教的一(1)班进行了试教。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其计算方法,并且理解算理。2.学生在解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学生能够养成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与同学合作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是:学生借助小棒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学生理解算理。
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了一组口算题目,让孩子们简单回忆了一下前面学过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明确个位上的数先相加,再和十位合起来。然后出示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孩子自主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第一个孩子提问:“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我让其他孩子列出算式,豆豆站起来大声流利地回答:“24+9=33。”
这个回答让我有点惊讶,因为进位加这个教学内容是孩子们第一次遇到,也是一年级下册这本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孩子能够一口气报出正确的算式和答案是非常不容易的。明明在班级里处于“中间地带”,我想:可能是他课前预习了或者有家长辅导,而其他同学不一定会计算。于是,我对这个答案暂时不置可否,说:“哦,这是你的想法,还有谁想再说一说?”
接下来,我连续请了三个同学站起来回答,他们都一口气报出了正确的答案,我非常惊讶,这样的情形还是第一次遇到。于是,我继续追问豆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豆豆说:“我是这样想的,4+9=13,13+20=33,所以24+19=33。”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赞同,表示豆豆的想法和自己的一样。豆豆一下子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法说得清清楚楚。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我有点懵了。学生会了,那我还教什么呢?可是,转念一想:学生是不是真会了呢?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算法,是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会算出答案,可是是否懂得为什么这么算了呢?班级里大部分孩子会计算了,但是那些个别的后进生呢?他们也能流利、有条理地说出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了吗?大部分孩子会算了,我还能当他们什么都不会继续往下教吗?
于是,我灵机一动,临时调整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真棒!在老师讲之前就已经开动脑筋计算出了得数!你们能够把你的想法通过摆小棒来验证一下吗?”于是,孩子们同桌合作,用2捆和4根小棒表示24,用9根小棒表示9。他们把单根和单根合起来,4根和9根合成13根,10根捆成一捆,和刚才的2捆合成3捆,再和散落的3根合成33根。
学生操作完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刚才我们先把4根和9根合起来也就是先算什么?”
“先把4根和9根合起来也就是先算4+9=13。”
“将13根中10根捆成一捆,再和左边的两捆合起来也就是再算什么?”“13+20=33。”
“谁能再说一说计算过程?”
……
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多小脸蛋上都有着恍然大悟的表情,眼睛亮亮的,一个问题抛过去,白花花一片小手举起来。此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们对算法的理解不是干巴巴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是和摆小棒很好地结合起来,用合小棒明白计算顺序,用捆小棒理解个位上满了十向十位上进一的道理。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我很庆幸我没有照本宣科,没有把学生已经掌握大部分或者通过自学就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还要拿到课堂上翻来覆去地捣腾,否则很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得没劲,我也教得头疼,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我同时也很庆幸我没有高估孩子的能力,因为他们会说计算过程就认为他们都懂了,而省略必要的拨小棒教学,否则肯定有部分孩子对算理一知半解。
那么,对于学生已经会了的知识,教师怎么教?教学时我们要从哪些方面人手思考呢?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给予关注。
1.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学生既然课前就会了,说明他们在生活中具有相关的经验,或者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帮助学生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上,使他们的数学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2.关注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应用不应是简单水平的重复,我们更应期待学生在原来认知水平上的前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能用”向“会用”过渡,发展学生思维。可以说,学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用数学,只有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才会感受数学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体会数学的价值。
3.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条件。既然学生课前就已经会了,课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精心加工学习材料,充分地引导学生将他们会的内容充分交流,并精心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深人地探究其中的道理,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