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人论《福乐智慧》中人意识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4405 浏览:114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论文详细的分析了《福乐智慧》的人的意识能力思想,研究了《福乐智慧》中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人具有特殊的意识能力,阐述了认识世界的前提是掌握知识。
关键词:福乐智慧;以人为本;基本思想
中国少数民族在探讨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起始以及人类的来源的时候,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后来才发生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认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汉家、军事家,有丰定的文化典籍。”

一、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人具有特殊的意识能力

自古以来,人们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知识,逐步认识了自然界,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具有不同结构的各种物质形态有机联系的整体。“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由于人们对物质世界、客观实在游乐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才初步形成了朴素的物质观和自然辩证法观。古代维吾尔人的“四素”、“四性”等思想由此产生的。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把古老的维吾尔哲学中组成宇宙的四元素火、水、气和土,与四季春夏秋冬巧妙地结合起来,要人们顺从真主的“天理”,相互间不要再“敌对”,要明白四元素相互之间谁也消灭不了谁;呼吁“敌对的双方”,在那个时代是伊斯兰教和佛教,不要“你争我斗”,应“按正道行走”(146),“和睦相处”(145)。作者在这里把“天”与“人”连在一起,巧妙运用了汉语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宣扬“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是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哲学纲领统领全书,呼唤停止战争。解读《福乐智慧》精髓的钥匙就在这里。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四大物质”(火、气、水、土)、“四种气质”、“四种体液”是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只有它们之间的相互平衡,身体的生理功能才能得到调节。对上述各种关系作者用辩证法得以阐述,书中多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辩证关系。
139白羊是春天之星,其次是金牛,双子和巨蟹,结伴行走。
140天狮和室女,二者是近邻,天秤、天蝎、人马,结成了朋友。
142三者属春天,三者属夏天,三者属秋天,三者为冬天所有……
143 三者为火,三者为水,三者为气,三者为土,由此构成了宇宙。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有形物体。在《福乐智慧》中,“四要素”同样并不只是在某一个地方谈到,而是在全书中加以贯彻的确定观点。这观点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多不但宇宙是四要素构成的,而且是由于四要素之间的。‘内讧”;即相互关系的矛盾与变化,才使事物发生变化:
1052团明月走向亏缺;明丽的夏日变为严冬。
1053和谐的四要素发生内讧,其一得胜,制服了其余三种
这种观点,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韵辩证法联结起来了。当然,这种观点也只是一种笼统的猜测与断想,并没有科学的论证,甚至也缺乏应有的说明。如“四要素”的“内讧”具体指的是什么?何以恰好是一个得胜、另三个被制服?它们如何推动日月、四季的变化等等,都没有得到必要的说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不但宇宙是四要素构成的,而且生命本身也直接是四要素构成的:
60 四位同伴于我,好似四种要素,四要素组合,才能构成生命。
早在十一世纪,维吾尔族著名哲学家,诗人玉素甫·俣斯·哈吉甫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而且在其长诗《福乐智慧》中把正义、幸福、知识、美德喻为“四个良友”,并将其与构成宇宙的四要素相比拟,说:这四个是我良友如四元素,四元素相合才有真正的命数,就阐述了古代维吾尔人的朴素的物质观,他说“三个火,三个水,三个风,三个土,这样才形成世界。”就是说,火、水、风、土等四种物质元素是客观世界的本原。显然 ,它是唯物主义观点。古代的维吾尔人认为,世界是由“土、水、火、空气”四素所组成宇宙万物都离不开它,它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发展的根基,没有“四素”就没有一切,缺一素也不行。同时,“四素”还有变化。这种变化叫“四性”即:冷、热、湿、干。“四素”是主,“四性”是“四素”的外在表现形式。
这就是说:生命的存在取决予四种物质的存在。这四种元素是什么呢?他认为是水、空气、火和土。“四种元素的结合便构成了生命”,这就肯定了物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生命。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哲学思想是与自然科学知识分不开的。在他看来,科学知识犹如“黑夜里的明灯”,会把人们的心灵照亮。所以他要求人们学习和掌握古代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在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同时,去探寻字宙的“秘密”。
128 天上的星体,一些是点缀,一些是向导,一些是斥侯……
147 如今再让我讲一讲人类的事情,人的价值须从聪明才智中寻求。
因为伊斯兰教信奉真主,认为真主是“万能、独一的”,《古兰经》是穆斯林的最高信典,打开每一章都是神的声音。真主至高无上,控制着整个人类。如果不崇信真主,就要堕入火狱。所以伊斯兰教和《古兰经》是以神为本的。基于这种思想,认为:
154谁若有了智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618jyw.com
慧,谁就受到尊敬,谁若有了知识,就能获得高位。
1958人类本身都一样高大,优异者借知识横空出世。
显然,《福乐智慧》已经把人的努力和勤奋推到前面,把真主的“万能”放在次要地位,所以,《福乐智慧》实际上是在召唤自己的同胞,应该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增加知识,去改变现实生活和命运。这是人本思想的逼真流露。透过现象看本质,《福乐智慧》实际上是一本呼唤伊斯兰教进行改革,要从“以神为本”向“以人为本”过渡的宝典。

二、把人类的本质同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结合起来,阐述了认识世界的前提是掌握知识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人是由善德与才德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德性造就的。而善德与才德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为用。才德的重要功用,也在于为善德提供了才智上的条件。因此才说:
151 真主赋予谁意识、知识和智慧,他就能打开美德善德的门扉。
才德的含义,既有认识方面的意思,也有才干、能力方面的意思。在《福乐智慧》中,没有加以准确地说明。但能肯定包含着高尚的精神内容。此外,才德有时也称为才智,或才能。按照文化人性的观点来说,人性既有先天性,又有后天性。后天性的人性是由文化造就的,主要是由知识与善德两个方面造就的。一般的道德,其中心就是一个善字。所以,道德也可以说即是善德。只有行善,才合乎于人的德行,人的行为,都必须贯穿善行。而知识则以其“知”而见“德”。
1827世人靠学习增长知识,再勤历也学不到智慧心灵。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人性是由知识与善德造就的。由此,他极端强调知识对于人的决定作用。认定,人与牲畜、动物之问的区别,就在于有知识,从而占据牲畜所不能有的优势:
1845 知识使人区别于牲畜,人类借知识而占据优势。
去吧,别做畜牲,要求取知识,说话要有知识,语言要有价值。由此可见,
6605知识是人类维护自身的屏障。
凭借这道屏障,人类才不致沦为动物;如失去这道屏障;人与牲畜也就没有什么不同了。所以,人的价值,也就在于他所获取的知识。反之,人若没有知识,便算不得是人类,他和牲畜没有什么别。没有知识的人,是僵尸,是盲人,是瞎子,和泥巴没有两样,无知识的人个个都是病人。因此:
260 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将是奇耻。
不仅知识使人成为人,而且,进一步看,也还是知识才使人高大了起来。他说:52 须知知识极为高尚,理智极为珍贵,这二者使真主的仆民高大完美。
这话是在说,有知识的人多不管他的社会地位高低贵贱如何,都是高大而令人尊敬的,反之,无知识的人即便踞于人上,实际上也是低下的。
3168用知识可以解开一切难题。
有了知识,就可以用知识去理解、洞悉事物,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用知识去解开难题。这样,办事就可以遂心愿了。是这样的。极而言之,如果有了知识,人就可以把整个世界掌握在自已的手中。正如书中之说:看一看我们之前过世的人们,无论是御世的帝王,还是黎庶,251他们之中谁若获得了知识,谁就能把世界,岁月掌握在手里。有知识就可以掌握世界、驾驭岁月。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语言!所以,人类正是凭借知识的力量才生存、才开拓前进、才兴旺发达的。可以说:
208 有了知识,好比找到了上天的阶梯。
上天,何其难也。这里是说,再大的难题,也可以凭知识的力量加以解决。游乐知识,天大的难题,也不怕。
160 智慧对人的好处,一言难尽,人若有了知识,才会显得高贵。
这里的高贵,说的已经不是人品上的高尚,而是指的社会地位高低贵贱中的高贵了。所以书中又说:
220今此以前的任何时代,有知识的人都曾有崇高位置。
这里说的是“位置”即社会等级中的高位。这样,意思就更明白了。有知识的人就可以得到高位,比别人显得高贵。
因此,人,就是要学习知识,以便当人上人,免致沦落为人下人。
2451人依靠知识而尊贵出名,居人之上,百事昌盛。
所有这些,最能表达书中所要告诉予人的劝告之意,最能表达学习知识对于个人命运的社会意义。
218 御世者借智慧去统治世界,治人者知识去治理庶黎。
因为,智慧和知识统治者借以实现统治的手段。既然如此,反过来作为与着仪命题相辅相成的另一个命题便是:统治者要实现统治就必须有智慧和知识。
224 为了统治世界,就该有智慧,为了治理人民,就该有知识。
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知识就是实现社会统治的手段。把知识作为实现社会统治的手段,这可以说是对知识的社会价值的最高评定。
2713国君用知识将法度推行,用智慧理好国家的事情。
255 他处理国事考虑周全,运用知识来引导庶黎。
这样说来,求得贤才是比什么事都要难的;反之,比之于求贤才,其它的愿望就都成为易事了。他认为,繁杂纷纭的国事,需有高尚精明的智者才能。他希望,世上的英才都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聚积在他的周围,聪明博学之士都来为之献身。他要求,有智慧者都召在身旁,有知识者都奉为上宾。
按照《福乐智慧》的看法,人本来是由知识造就的。知识是真主赋予人而使人就得高大的特别财富。人的区别,也就在于知识的不同。由此看来,人之能否成为英才,决定的因素也就在于知识如何,即有没有知识以及知识的状况、程度如何。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知识越多,才干也就越大。才与知是成正比的。才是知的表现,知是才的根本。它认为,有知识、智慧之人才是“人中上品”。(第1830行)出类拔萃也罢、人中上品也罢,都既是指的社会地位的高贵,同时又是指有才干的英杰一类。所以,《福乐智慧》要求对于人及其才干,需“以智慧为准尺,判别清楚。”(第1839行)“智慧是明灯,给盲人赋予眼睛”(第1861行),有了知识和智慧,连盲人也会象获得了眼睛一样。可见,有知识、有智慧,人就会有聪明才干。
4341他们用知识为世人将道路指明。
4347他们的知识是照亮世人的火炬。
5551学者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综上可知,《福乐智慧》对人才的重视和强调程度,将知识作为使人才之所以能成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在一定意义上说来是知识的人格化。
参考文献
《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85页.
《列宁选集》第二卷,《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266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