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审视审视2012中考动态几何理由剖析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31486 浏览:1444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初中数学中,动态几何问题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题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问题,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函数为背景,按某种规律进行的问题探索,这类问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此类问题主要有动点、动线、动面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动点问题有单动点和双动点两种类型,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注意到“动中求静”在“静中求解”找到相应的关系式,把想知道的量用常量或自变量的关系式表示出来,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运动型几何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试例中加以分析.

一、 点在直线(线段)上运动

例1 (2012·扬州)已知抛物线y=ax2+bx+c经过A(-1,0)、B(3,0)、C(0,3)三点,直线L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1) 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 设点P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当△PAC的周长最小时,求点P的坐标;
(3) 在直线L上是否存在点M,使△MAC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 本题第(2).(3)问,难道较大,也是一道单动点问题,(2)问题中求的点P在直线L上运动的,欲求△PAC的周长最小时,其中AC是定值,PA+PC是变量,也就是转化PA+PC的最小值,怎样才能使处于直线L同侧的两条线段PA、PC为直线呢?利用“对称原理”实现 “化同侧点为异侧点”将折线和转化为直线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是点B,连接BC交直线L的点为P点,故只要将B、C的坐标求出,设直线BC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直线x=1与直线L相交的点为所求点,即当x=1代入y=kx+b求出P点的坐标即可.则此时的点P,使△PAC的周长最小.
解法 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b,将B(3,0),C(0,3)代入,得:3k+b=0b=3,解得:k=-1b=3。∴直线BC的函数关系式y=-x+

3.当x=1时,y=2,即P的坐标(1,2).

例2 (2012·天门)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 cm,BC=8 cm,点E,F,G分别从点A,B,C三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移动,点E,G的速度均为2 cm/s,点F的速度为4 cm/s,当点F追上点G(即点F与点G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移动.设移动开始后第t秒时,△EFG的面积为S(cm2).
(1) 当t=1秒时,S的值是多少?
(2) 写出S和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指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 若点F在矩形的边BC上移动,当t为何值时,以点E,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请说明理由.
分析 本题是一道双动点问题,欲求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首先要明确△EFG的位置,以及点E,F,G三点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然后分析它们运动过程中的一般位置和特殊位置,找准它的临界点,即“以动求静”“静中求解”采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例2(2)问题关键点是F,有可能在线段BC上,也可能在线段CD上,这样就确定了时间是t=2,t=4将整个运动过程分为0≤t≤2; 2此时AE=2t,EB=12-2t,BF=4t,FC=8-4t,S=8t2-32t+48(0≤t≤2)
如图乙,当点F追上点G时,4t=2t+8,解得t=4,
当2(3)如图(甲),当点F在矩形的边BC上移动时,0≤t≤2,
在△EBF和△FCG中,∠B=∠C=90°,
①若=,即=,解得t=,
又t=满足0≤t≤2,所以当t=时△EBF∽△FCG
②若=,即=,解得t=,
又t=满足0≤t≤2,所以当t=时△EBF∽△GCF,
综上知,当t=或时,以点E、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
线段在角内运动
例3 (2012·泉州) 已知:A、B、C不在同一直线上.
(1) 若点A、B、C均在半径为R的⊙O上,
① 如图①,当∠A=45°时,R=1,求∠BOC的度数和BC的长度;
② 如图②,当∠A为锐角时,求证sin∠A=;
(2) 若定长线段BC的两个端点分别在∠MAN的两边AM、AN(B、C均与点A不重合)滑动,如图③,当∠MAN =60°,BC=2时,分别作BP⊥AM,CP⊥AN,交点为点P,试探索:在整个滑动过程中,P、A两点的距离是否保持不变?请说明理由.
分析 例3(2)问是本题的难点,也就是线段在角内的滑动,导致图形的位置,数量关系的变化,但在“变”中探求“不变”能真实地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有时添加辅助线是必不可少的.但添加辅助线几乎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构造定理所需的图形或构造一些常见的基本图形,并善于使用前题所采用的方法和结论.本题(2)就是要添加辅助线连接AP,并取AP的中点K,再分别连接BK、CK,使四点A、B、P、C共圆,使∠BAC是圆周角,BC是圆中的弦.运用1)中②的结论:可以得出sin∠A=.
解法 如右图,保持不变.
连接AP,取AP的中点K,连接BK、CK,在Rt△APC中,CK=AP==PK
同理可得BK==PK,∴CK=BK==PK.点A、B、P、C都在半径 源于:免费论文www.618jyw.com
为AP的⊙K上,由(1)中②可知,sin∠MAN=,
∴AP ==(为定值).故在整个滑动过程中,P、A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运动
例4 (2012·宿迁)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直线l1:y=x与直线l2
y=-x+6相交于点M,直线l2与x轴相较于点N.
(1) 求M,N的坐标;
(2) 在矩形ABCD中,已知AB=1,BC=2,边AB在x轴上,矩形ABCD沿x轴自左向右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设矩形ABCD与△OMN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移动的时间为t(从点B与点O重合时开始计时,到点A与点N重合时计时结束)。直接写出S与自变量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需要给出解答过程);
(3) 在(2)的条件下,当t为何值时,S的值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矩形的性质,图形的平移等知识,关键是解决第(2)问,此题是一道典型的面动问题,图形在运动变化,可能满足条件的情况不止一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解或多解,其实多解的信息在题目中就可以找到,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的把握题干,反复认真的审题,明确图形在某一个特殊位置和一般位置,所产生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本题(2)关键是确定一些关键点:如B在l1上(第0秒)、A在l1上(第1秒)、C在l1上(第4秒)、D在l1上(第5秒)、B与N重合(第6秒)、A与N重合(第7秒)、所以分五种情况讨论;分别画出图形,再表示出重叠部分面积.
解法 (2)如下图:当0≤t≤1时,重合部分是一个三角形,OB=t,则高是t,则面积是· t ·t=t2;
当1当4S=t2+t-;
当5当6则:y=t (0≤t≤1)(t-) (1建议与总结

1.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平时教学中的黑板是很难使图形运动变化起来,建议用多谋体软件,制作运动几何图形课件,使点、线、面运动起来,让学生经历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使学生多次体验动态几何问题的感性认识.增强对解决动态几何图形的信心.

2.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动态几何图形运动类型多样,变化复杂,知识广泛,建议要结合不同的问题,提炼共同的解题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动态几何图形问题一般有三个步骤:①通常设出初始变量元素X ②用初始变量X表示图形其他的变量 ③运用已学知识建立方程或函数来解决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解决动态几何图形问题,要能够利用图形运动过程,让学生识别图形中的特殊位置和一般位置,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分清情况,分类讨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画出特殊位置和一般位置的图形.让学生深刻理解特殊与一般,然后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动态几何问题.动态几何题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提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且有效地考查了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猜想、验证、推断等各种能力,是中考试题的一个亮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