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始末论中国教会之始末及特点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8755 浏览:340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结合燕京大学的发展概述了教会大学在中国近百年的始末。它大概经历传教办学、改革、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国化及世俗化、迁移、合并六个阶段。其中,因经济、政策、文化观念及西方传教发展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教会大学于20世纪初20年发展得很好。在此发展历程中其办学目标、课程、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变化体现日益中国化的特点。除此,教会大学还留给中国很多影响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教会大学;中国化;黄金时代;意义
作者简介:吴玉满(1988-),女,广东揭阳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刘二铭(1989-),男,广东揭阳人,汕头金山中学南区学校。
1007-0079(2013)14-0003-03

一、中国教会大学发展的概述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始末,本文将其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传教办学(1840~1900年)、改革(1890~192论文下载中心www.618jyw.com
5年)、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1919~1930年)、中国化及世俗化(1930~1940年)、迁移(1937~1948年)、合并(1949~1952年),并简要地阐述每个阶段中较为重大的事件。

1.传教办学

自十六七世纪始到19世纪初,西方人在中西方的交易和交往中发现中国没有基督教徒,也没有天主教徒。他们觉得自己负有往中国传教以拯救人类的责任。随着战争的爆发,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借此机会,大量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然而,因其传教活动冲击了儒家思想,威胁清政府的统治,政府对其传播持反对的态度;而老百姓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利禄,对福音也不感兴趣。所以,西方传教士不得不转向教育,通过办学来培养中国助手,使中国基督化,以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于是,教会教育出现两种教学目标:传播西方知识和传播福音。
教会教育在此阶段的发展大概如此:战争爆发之后,教会主要发展初等教育,传授基督教教义、礼拜活动等内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发展中等教育,如圣约翰书院、广州格致书院、潞河书院和汇文书院(后两者后来合并为燕京大学)等,传授地理、数学、音乐等知识;19世纪末中国出现教会大学,如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
2.改革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会大学的主要教育目标依然是传播福音,培养教会工作人员。然而,由于学生人数增多,而教会自身提供的岗位有限,教会大学为使学生更好地就业便开设了护士、医学、法学、师范、农科、林科等世俗课程。此外,由于传教事业在西方蓬勃发展的影响,此时的教会大学发展形势很好。
然而,中国官办大学纷纷建立,如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这威胁到教会教育的发展。除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差会对教会教育的资助减少。另外,两种不同教育目标(传播西方知识和传播福音)的教会教育在经费和人员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教会大学办学质量,降低经营成本,传教士意识到教会大学间联合和合作的必要性。尽管遇到种种阻碍,很多学校还是进行联合。1916年潞河书院和汇文书院联合为燕京大学,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也并入燕京大学。此后,燕京大学主要发展职业教育,如畜牧学、制革学、农学等。除此,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等也联合成立。联合之后教会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提高教师质量和改善教学设备。

3.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

由于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列主义的传播,中国民族主义意识日益增长,其核心是反帝反资。所以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应该抵制基督教,以确保中国主权。于是中国出现反对基督教、反对教会大学的运动。此运动于1922年初由上海学生通过电报和小册子等宣传发起,后来得到北京学者的支持,成立“非宗教大同盟”,随后得到全国响应,其目标是批判基督教和教会大学。然而,由于没有积极纲领和直接目标,此运动到了1922年下半年便渐渐消退。
受非基督教运动的影响,1924年中国青年、学生和学者开始强烈地谴责教会大学侵犯国家主权且妨碍宗教自由等行为。此时基督教出版了《基督教教育在中国》,此书论述传教士将制订一套比较协调的学制等内容。它进一步激起中国人的愤怒,成为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导火线。西方人面对此形势对教会大学的内部管理有所调整,但并无法平息风波。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老师和学生对政府施加压力,随后,北京和广州政府颁布了教会大学注册条例。1926~1928年北伐战争进一步推动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发展,切断学校食物的供给、没收教会大学的财产、杀害外国传教士等现象促使传教士认识到教育满足民族主义的必要性。于是教会大学纷纷向中国政府申请注册(见表1)。注册之后,教会大学取消关于宗教礼拜和宗教课程等硬性规定,大部分行政人员由中国人担任,教育目标不再是传播福音,而是传授知识。燕京大学于1929年注册之后,按教育部规定设文、理、法三个学院,共二十多个系,并开设研究生院,其中十二个专业招收研究生。

4.中国化及世俗化

1930年前后大部分教会大学向中国政府注册,这是中国化的第一步。之后,教会大学为了更好的发展,试图将其教育目标与中国民族主义结合,提出为中华民族服务的目标。与此目标相对应的活动是农村建设计划、工人文化学、卫生运动等等。最突出的活动是农村建设运动,活动内容有两方面:其一是对农业进行科研和对农民教育,其二是为农村提供援助。燕京大学的社会系于1928年在北京郊外开设了农村实验站,对农村进行调研并为之服务。此外,金陵大学和齐鲁大学也在农村建设活动中作出重大贡献。然而,由于抗日战争,此类活动在1936年至1937年就渐渐消退。
除此,教会大学为满足人们从商、从政、宣传、教育等需要开设更多的世俗课程,如新闻系、法学院、经济学、政治学、工程学等。燕京大学与美国密苏里的新闻学院“挂钩”,延聘其教师,开设新闻系并设立燕京通讯社,出版《燕京新闻》和《平西报》等刊物,其影响很深远。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