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读出读得有效读出精彩学位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33235 浏览:1551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朗读教学是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要多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时间和机会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强化初读、重视精读、深层品读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朗读教学指导,切实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方法
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常有一个感受,小学生阅历不够丰富,阅读习惯没有养成,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方法没有掌握,所以学生朗读的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很多时候都是走过场或“无用功”。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对于“读”,于永正老师是这样理解的:“‘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小学语文专家张田若也说过:“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 读是语文源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那么怎样做才能读得有效,读出精彩呢? 我的体会是:

一、举一反三,在充分初读中感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整,为了达到自己的预定目的,拼命地赶课,缩短了初读的时间,结果是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就不能落实到位,只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致使课堂陷入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泥潭。初读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体验文章的阶段;是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能作为形式走过场,必须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认真自主阅读。没有三至五遍的认真朗读,学生不可能对文章有较好的整体把握,理解水平低的学生更是如此。

二、授之以渔,在细致精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朗读的总要求。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了充分的初读,精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牵一发动全身就成为可能,精读的目的也才能达到。
朗读时,学生能读好每一句话,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上掌握了有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可以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的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比如,我在观摩优质资源课堂视频时,片中一位老师执教《两只鸟蛋》一文,文中讲的是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两只鸟蛋的事,课文的基调是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自然的热爱。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如何读好这句话呢?首先,老师引导学生轻读课文提问:“为什么说两只鸟蛋就是两个生命?”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小鸟的孵化过程。此时,教师又相机引导学生表达:“一只鸟蛋就是一只小鸟,一个生命;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两个生命,所以要爱护每一个鸟蛋。”并指导再次朗读“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以“假如现在你就是鸟妈妈,孩子丢了你会怎么样?”为题练习说话,想象体会鸟妈妈这会儿是怎么“焦急不安”的。从而进一步指导朗读“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这句话。最后,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做一回小男孩的“妈妈”,对小男孩说话。“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读出“妈妈”的语气。至此,学生在讨论、想象、说话、练读中理解了句子,读出了感情。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朗读也是如此,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于永正老师说:“要努力使自己的朗读具有艺术的魅力,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动听的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朗读方法常见的有范读、个别读、齐读、轮读、轻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各种朗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恰当合理,适合文体和教学的需要。
就拿范读来说,学生基础优劣、知识多少、能力大小等各不相同,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因材施教,灵活地运用范读这一形式。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启发、帮助和感染。初读课文前的范读,可帮助学生正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析重点词、句、段时的范读,可以使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涵;学生读得不理想的时候的范读,可以使学生“愤悱而启”。
其次,齐读与个别读也是我们课堂上喜欢运用的练读形式。但低年级朗读教学中齐读的运用一定要慎重,倘若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唱读,一字一顿,拖拖拉拉,有口无心。
指名学生个别读课文的目的有时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有时则是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有时是检查学生学习理解的程度。再如为了读好《两只鸟蛋》的第一节,教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鸟蛋,分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亲身感受到它是小小的、白白的、凉凉的、滑滑的,一种珍爱生命的感情油然而生。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把这种感情带到文中读出来吗?此时,一个个学生的朗读都充满着悠悠深情。

三、科学评价,在深层品读中升华。

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除了方法指导外,创新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
一要让评价充满赞赏。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儿童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赏的眼神,默许的点头,竖起的拇指,能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上进心。由于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得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也可能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学生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学生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从这些学生的发展出发,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
比如,特级教师贾志敏上《给予树》,检查读书时,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又基础不好的学生,他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添字、掉字。贾老师没有放弃,不断提醒鼓励——“不要紧,当那么多人的面读错是正常的。”“这一遍比上一遍好多了,再读一遍会更棒!”“好极了,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短短的一句话学生反复了三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其他同学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贾老师却翘起大拇指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了三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一个孩子!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贾老师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学生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学生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二要让评价巧妙机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