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浅谈浅谈如何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学习数学学位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35488 浏览:1608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等特点。在以往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了集体数学教学方案,精心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老师教过了,让幼儿操作过了,幼儿就学会了数学。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在每次的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以后,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都讲解了好几遍了,孩子们还是不会做”、 “我都按照活动方案进行,有讲解、有分组操作,可有的孩子就是兴致不高”……其实这种数学教育脱离了幼儿的生活,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幼儿感到数学是强加给他们的概念,导致了幼儿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如果不注意教法的改革和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幼儿往往会感到学习数学不仅单调、枯燥,而且抽象、难学。由此可见,在幼儿数学中,开展有趣的游戏情景教学实践,对于优化数学教学具有及其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学习数学,怎样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正是要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适宜采用游戏方式,把他们在生活中以及在数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重现、交流,帮助他们建构数概念。结合中班数学教学活动,谈一些我的体会:

一、在游戏情境中融入教育目标

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就是要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使幼儿在活动中摆脱“完成目标”的包袱,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活动中我们要淡化目的,强化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在选择与设计数学游戏时,不仅要根据内容选择游戏方式,还应考虑到所选择的游戏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符合幼儿的需求,有趣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感受、获得或运用到相关的数知识。如感知空间方位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于是教学时我设计了游戏“小动物捉迷藏”来帮助完成此教学目标。让孩子们戴上动物头饰扮成各种动物形象,亲身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让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一下变得有趣起来,孩子们在游戏中很快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6个方位。又如在《夹花生》的活动中,以夹花生比赛、剥花生、送花生、吃花生这几个贴近幼儿生活的、连贯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凸显了幼儿的生活情趣,在轻松的游戏中,活动的目的已悄然融入到游戏的内容和规则中。活动中选用的筷子都是幼儿平常熟悉、喜欢玩的物品,既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夹夹子的兴趣,锻炼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又能把数学中数物的匹配练习融入其中,使数学活动更具有情趣性。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而教学的目的性却是隐性地蕴藏在游戏中。

二、在游戏情境中体现各环节安排的层次性

在数学活动中,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各个游戏环节,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提高:对数量的初步感知、数量的比较、以及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等。在小班幼儿就已感知了5以内的数量,许多老师会认为:向中班幼儿提出6以内的数物对应是不是比较简单?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在很多孩子中,唱数的现象比较多,虽然也有很多孩子通过其他渠道会认6以内的各个数字,但孩子们的这种认识可能只是基于对数字的机械记忆,而并非真正理解数的实际意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义。在《夹花生》这个活动中,重点放在借助游戏中的反复操作,引导幼儿学习多种方法数数,从而正确感知6以内的数量。活动的难点是知道一些比6多的数量,借此拓展幼儿的潜在能力,让幼儿一起尝试点数比6大的数量,找出比6大的数量,给一些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跳一跳吃葡萄”的机会,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有梯度的教学活动中各有提高。

三、在游戏情境中进行开放式指导

在数学教育游戏活动中,幼儿处于显性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隐性的辅导地位。因此教师不能以导演的角色出现在教育活动中,要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巧妙对活动进行指导。如在《夹花生》游戏中,为了让幼儿明白放“花生”的规则,老师是介绍者;有时,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是幼儿的游戏伙伴。一般情况下教师以观察为主,当幼儿活动中出现困难时,可以适时的加以引导、鼓励,倾听幼儿的讨论与表述。如在“夹花生”中,出现了“花生数量比6 多的该放哪里”的问题,最后一起讨论得出“把花生数量比6多的都放在一个盘子里”的解决方法;有时,老师仅仅只是材料的提供者和活动的旁观者。但不管是哪一种身份,老师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当我们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尤其在材料投放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四、在游戏情境中凸显操作的密度

从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数概念不是成人能直接给的”中,我们认识到:幼儿建立一个新的数概念,必须通过对材料的接触,施加动作反复摆弄和探索,在积累大量操作经验的同时,把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操作。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科学性的游戏形式,将集体、小组、个别的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到各个游戏环节中,多种形式的操作相结合提高了幼儿单位时间内学习的密度。在《夹花生》的活动中,借助游戏情节,幼儿反复地操作学具:在两次的“夹花生比赛”中,幼儿比较自由地通过取放操作材料进行多种方法的点数;“剥花生”的游戏中,引导幼儿按物体数量找数字,又一次进行点数;最后一个游戏“送花生”中,引导幼儿按数取物,再一次进行了点数。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点数、数物匹配达到了一定的练习密度,使幼儿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不断地比较、逐步理解数的意义,同时也使幼儿的心理得到满足。

五、为幼儿提供包含数学因素、趣味性强的操作材料

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好的操作材料能使幼儿保持稳定的操作兴趣,也能使教学活动取得显著的效果。我们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看似与数学无关,但是只要认真发掘其数学功能,只要稍加变化,就能成为幼儿学数教材最好的资源。同时在活动中,幼儿反复地夹筷子,取下来又夹,使幼儿手部的小肌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因此,数学活动中的教具其实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物和半成品,从而避免部分老师所认为的数学课做教具很麻烦的传统观念。
总之,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体会。在游戏情境中学数学,改变了以往的数学教育方式,更加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也改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方式,实现了幼儿主动学习和同伴之间的充分互动,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