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朗读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31296 浏览:1440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文字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正是奉行这样的理念,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的。

一、范读引领,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依据学生对新异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我在教学《小池塘》这一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朗读受识字少,注意分配能力弱的限制,造成初读困难,缺乏兴趣。老师在教学的开始可以有选择的进行范读,让孩子先了解课文的意思,产生朗读的兴趣之后,再自由练习,效果更佳。范读同时也是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一些长句,学生往往读得一字一顿,范读、领读是捷径。《小池塘》,写的是春天来到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教学时,让学生闭上双眼,静听我伴着恬美音乐的朗读,去捕捉春天小池塘最美丽的色彩,让小池塘的美陶醉于心。当睁开双眼,孩子们的第一句话是:“小池塘真美啊!”我便及时地说:“你们愿意去这么美丽的小池塘看一看,走一走吗?请你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亲自去感受小池塘的美吧!”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读了起来。让他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了解意思;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学生能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从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读一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有了一定的体味,对课文的意境也有了形象性的感悟,这些都下一步的精读品味打好了基础。

二、语言描述,渲染气氛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加强朗读指导的渲染,架起这座情感的桥梁,让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体会苏教版小语教材课文质朴清新、富有韵味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美、表现美。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从而使学生受到美好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充分注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可以运用特有的语言魅力来创设情境。“小池塘就醒来了”──春风吹在身上很舒服,刚睡醒,懒洋洋的,醒来了。“水波一闪一闪的”──看老师的手,一闪一闪的,想一想,一闪一闪的水面,再去读一读。水波闪起来,眼睛才会明亮,看起来才有精神。“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想一想长长的睫毛什么样?这些话语,就激起了学生头脑中对小池塘初步的印象,这时教师再加上生动优美的语言或适当的手势动作把学生带入他们心中的小池塘,使脑海中的形象逐步清晰起来。许多老师通常都是在这个时候会借助图画、音像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不是要通过形象的画面去告诉学生,而是要通过语言文字去再现。再说,一开始就用生动精致的课件来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从色彩鲜明的画面再回到书上去读课文,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三、再读课文,放飞想象

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新大纲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初步感知过小池塘后,“同学们,我们离小池塘越来越近了,还等什么,快去看看,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小池塘里有很多美丽的东西。”“小池塘里有闪闪的星星,像珍珠一样。”“白天和晚上的小池塘一样美丽!”瞧,阅读已经不再是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四、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从开始到现在,课文里所有描述的景象都通过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自己的阅读想象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但为了让他们进一步地感受到小池塘的明丽,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小池塘带到他们的眼前。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小池塘,和你们心中的小池塘是不是一个样子!”此时多媒体课件把明丽的小池塘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自己脑海中的小池塘是否和书本中的小池塘一样了,立刻就投入课文情境中了。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的稳定性不强,读了几遍课文,学生也许会有些乏味。这时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音像,立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一个了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兴致源于:论文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勃勃地读。

五、回归整体,品味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整块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系性。让学生回归整体阅读,溯本求源,使知识形成系统,明理达到高效。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碎的。要真正达到口诵心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加以感悟。学完《小池塘》一课,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这时的朗读虽然不用花很多时间,却能把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低年级朗读教学有其方法可循。只要我们能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对不同的课文,在教学的不同环节,留意文本所传达的不同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心理冲动,激发学生读的,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现自己,并不断总结经验,使我们的朗读教学方法恰当巧妙,迭起,相信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