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研读变换视角试述研读教材库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5807 浏览:193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本文具体阐述了立足于五个角度去研读教材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教材; 研读; 作者; 编者; 语文; 读者; 学生
1006-3315(2013)06-076-001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从根本关系上看,决定于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研读是否深入、到位。
什么是“研读教材”?顾名思义,就是要仔细钻研教材,把教材钻深、研透、读懂。如何“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呢?我认为可以立足于五个视角上来分析、解读教材,真正把教材研透,从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好这一载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立足作者角度:把握文本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我们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从作者的视角思考文本的基本意义,把握作者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对作者的价值取向要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准确把握教材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教育价值,感悟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反复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另一方面,对于意向模糊或者有理念缺陷的课文要重新思考其价值取向,以便正确引领学生的互动生成。

二、立足编者角度:领会编者安排意图

解读教材不仅要与作者对话,还要学会与编者对话。在浩如星辰的文本中,编者广泛涉猎,精心遴选,必有其独特的意图。

1.领会编者单元编排的用意所在

苏教版国标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是很有特点的。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再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为例:第一单元颂春篇,第二单元创新篇,第三单元英才篇,第四单元爱心篇,第五单元动物篇,第六单元环保篇,第七单元国魂篇。
这样的编排,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针对编者这样的编排特点,在本学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找出相互的联系,彼此铺垫延伸,实现组块教学,落实以下几点:一是抓好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学习,二是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三是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

2.领会编者所选文本的用意所在

还是以上面提到的第八册为例,编者在第二单元安排了创新篇的三篇文章:《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得到创新启示”,前面的《苹果里的五角星》已经包含着一定的创新思想,学生对此应该不难理解。但前一篇叙述方式肤浅、儿童话,揭示道理也是顺理成章;而《最佳路径》叙述角度不同,揭示中心的方法也不同,一个以“苹果”揭示,一个以“人”揭示,该文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感知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及路径的设计策略中闪耀着理性光芒: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三、立足语文角度:捕捉学科本体特征

语文的“语”,就是指口头语;语文的“文”,就是指书面语。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应是出于语文教学需要的职业性阅读。语文教师的职业性阅读,应该有明确的语文目标意识和语文学科意识。语文教师必须有“语文”的敏感,应该从文本的众多综合信息中,根据“语文”的需要,作出“语文”的选择——为了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进行富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取舍。
1.立足词句。这是文本中最基本的东西,是文本所有价值的承载形式,是基础的基础。在文本的研读中,要能做到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感彩,表情达意的作用。
2.立足文体。指的是文本体裁,是文本的类型。文本的类型决定着教学的取舍。在文本的研读过程中,我们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不注意文本的体裁,不注意文本呈现的形式,因此,我们在对教材的取舍和确定教学起点、重难点时,就偏离了应有的分寸和方向,使教学偏离正常的航向。
3.立足修辞。修辞是文本的“情眼”,也就是情感点。抓住修辞,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情感线,也就触摸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察到了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用心。

4.立足文本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现实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学科的关系。

把握住这几点,就能真正地走进语文,发展语文,让语文教学从文本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三、立足读者角度:读出自己独特感悟

接受美学的价值观告诉我们,读者的阅读,不是被动、静止地接受作者的结论和意义,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期待视野,根据作品中的“空白点”和“不确定性”等“召唤结构”进行思考、联想、想象、填补、反思,从而创造出自己新的意义的过程。
教师对教材文本的阅读,首先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的阅读,同样应在把握文本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对教材文本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摘自: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

五、立足学生角度:遵循教学基本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对文本的解读,最后一步至关重要的是要将自己读透读深的东西如何转化到“学生的需要”这一点上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从以上几个视角文本后,还要回归到立足于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在综合考虑“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征”后,研究分析语文学习方面“已学的、应学的、能学的”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出学生在这节课中“要学”的内容。
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上进行对文本的审视,得出学生“已学的、应学的、能学的”内容,就不难确定出学生在这节课中“要学”的内容,就不难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