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缺失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理由与重建对策大纲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8044 浏览:25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文性是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然而近年来“马加爵惨案”、“药家鑫事件”让人痛感学校“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然而在以“读书—考试—上大学”为人生目标的今天,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而人文教育却出现严重缺失。“教育是人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单独抽出的,它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正因为如此,人们不断地呼吁重建人文教育。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部分,不仅要传承历史文化知识,还要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和界定

“人文教育”一词现用得比较普遍,学界对“人文教育”的概念大多未能从课堂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层挖掘。夸美纽斯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这是对人文教育的基本诉求。而孔子对“人”的教育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亦可以为成人矣。’”[3]
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育人”。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教育逐渐被忽视,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最初根本。从教育人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界定历史课堂中的“人文教育”,它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所进行的旨在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促进其道德品质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人生、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其本质特征就是对人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这种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修养的养成,更要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是使人理解并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

二、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1.教学情感目标的虚化导致教师人文教育的迷失

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与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的虚化直接相关。在历史教案的编写中,教师尽管写上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但这种目标大多是历史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附带物。在实际课堂授课中,教案内容通常是讲授知识的行进秩序,情感目标自然无从着落。受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只注重历史知识点串讲而忽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情感教学目标的人为性缺失。教师受这种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的固化课堂教学模式。对教案中设置的情感目标置若不闻,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方向性的迷失。

2.历史教学内容的泛化导致人文教育教学效能低化

受传统教学评价和“高考成败论英雄”的影响,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诉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直接灌输给学生,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教师很轻松,只需课前把知识结构备好,无需因情感教学需要而精心设计情境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知识的多元性、答题能力的综合性使教师意识到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并不能适应新时期高考的需要,因此,教学内容在关注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开始强调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新材料、新语境的实际运用,由于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的编写模式,更要求教师对历史教材进行重组与创新。尤其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对教师能力要求更强,这就造成了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模式下的教师教学自我能力感下降,对新时期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致使人文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效能低下。

3.课堂模式的单一化导致人文教育在课堂中无法开展

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一直遵循着一种固定化的教学步骤。随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师生交往的情感文本也逐渐被课件所“屏蔽”。集知识、能力、情感等为一体的言语也逐渐被视频、声频等教学材料所替代。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讲、学生听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改的全面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师生互动、追求达成率”成为课堂普遍追求的目标,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4]。然而小组合作中大多学生无所事事,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教师长期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无法开展有效的情感教学。

4.教学评价单一化导致教师对人文教育观念的排斥

教学评价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环节,评价的本质是比较目标与结果的差异,主旨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当下在高考指标不断加压下的教学评价观呈现出人性化的缺失,在具体评价实施过程中,评价者往往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在新课改背景下,虽然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然而,在当前中国教育体制大背景下,教学评价主要还是沿袭传统模式。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前中国教育人才选拔制度下的课堂教学,导致教师在评价体系中不得不强调课堂教学的唯知识化,从而排斥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反观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造成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这对重新建构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人文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三、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重建策略

1.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定位人文教育目标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很多人看到了“重智轻情”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的弊端,实际上未能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价值,或出于在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下,未能深入探讨和挖掘人文教育的内涵功能。因为人文教育是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推进人文教育最好的载体。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确立情感教学的目标。
2.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实现知识与人文教育的迁移 学术论文下载www.618jyw.com
新课程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教材中的地位,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人文教育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价值观本身作为目标,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等心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理品质方面的培养,这也是人文教育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进行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递知识或培养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应当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爱国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鉴别美丑的能力,达到学习知识与培养情感的共赢。
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师生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对话,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中,人文教育得以体现和发展。为促进人文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掘和运用教学内容中已包含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感氛围,达到“知情并进”的效果。因此,营造和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创生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对最终实现学生情感教学目标大有裨益。

3.在愉悦课堂环境中构建可持续型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如何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新课程对于师生关系的构建与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可持续性师生关系是以理解性、互动性、平等性及性为核心,致力于学生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它符合新课改这一诉求。新课改要求实现师生关系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对师生关系(包括教师的地位、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学生的能力、导学案预习情况等来确定师生关系平衡策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师生通过交流、对话、体验来建立可持续型的师生关系,使人文教育在课堂中得到实现。
总之,在历史课堂中实施人文教育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各种资源,但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单单是来自于教学内容本身。新课改背景下,要对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进行重新审视,寻找当前新课改实施中课堂教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重建有利于人文教育发展的新型“生本”课堂模式,不仅在理论上能够丰富新课改的内容,还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刘琦.论语·宪问.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4] 杜中华.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缺失与重建.教育探索,2005(2).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