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探究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探究乐园前言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29326 浏览:1329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际学习中,教师通过在表演中探究、抓住模糊点探究、捕捉重点合作探究等途径,让学生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在有限的时空里为学生的无限发展构建平台,使得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创新。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探究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性学习
1992-7711(2013)14-024-1
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者,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我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表演中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悟,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
《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词语都是课文的重点词语。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合作、探究,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我还安排了“小导演评议”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台下观看的小导演们各抒己见,纷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学生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更深刻了。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时间交给了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着广阔的空间,为学生们课堂上个性的释放搭建着平台。

二、抓住模糊点探究

教师的教应教在学生的不懂之处,疑惑之处。在上《赶海》一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表示人手部动作的词,拎出来就是一串,如:捞、捏、捡、捉、摸、抓等。中国汉语词汇的丰富,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手部动作,因使用手的部位和方式不同,意思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学生一提到手的动作,大部分会用广泛意义上的“拿”而无法精确地指出是怎样的“拿”。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生长。我就让同桌两个同学一起探究一下,做出这些动作,并说出每个动作的不同含义。通过同桌间的合作和全班的交流,学生对这些动词的精准用法有了深刻的体会,于是,我又让学生比较:大虾为什么能用捏?螃蟹能用捏吗?那螃蟹能用抓吗?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辨析手部动作,体会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体会作者描述的精与准,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在表述手部动作能有所选择。
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动词的了解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更深一层,这就是课堂的提升感。作为教师,我们应精心预设、精细捕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生长点”,循序渐进地让师生在课堂交流中碰撞起火花,使学生在走出课堂时与走进课堂时是不一样的。

三、捕捉重点合作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始终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别是对于课文重点内容的感悟体会,我坚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获得真正的领悟。
在《赏析〈枫桥夜泊〉》一课中,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探讨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与“愁”有着怎样的联系?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这一重点话题,品读诗歌内涵,解读诗歌意境。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全班交流结合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对把诗人笔下的“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意象都融入了“愁眠”之中,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充分地交流中,逐步走进张继的内心,体会到那情那景,那寂寞的渔火,凄清的古寺,一轮冷月,几下钟声,使独自一人身处其间的张继愁肠百结。学生在主动、开放的氛围中,充分地表达意见,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由的交流、对话、共享,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释放思想,形成智慧。
再如,上《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整堂课,我就设计了一个话题“这首送别诗,表现了两位友人深厚的情感。从诗中哪些字词能读出这份情意?”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自主学习,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发现。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研究、交流的时间。因此,“故人”“西辞”“黄鹤楼”“孤帆”“远影”“长江”“烟花三月”等字词都被学生探究了一番,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和豪放洒脱的性情在尽情地交流中鲜明了起来、立体了起来。
教学语文绝不是一种单单的知识的传授、解惑,而是师生之间的自由、人性的交流、对话、共享。同样教师也绝不能仅立足于一节课教给孩子什么知识,而是要在有限的时空里为学生的无限发展构建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想象,主动探究,学会创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