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课堂开发哲学课程资源,增强课堂思维张力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17547 浏览:738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中《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对于教学双方来讲都是难点,一方面,教材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材内容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即含义、原理、方法论),若教师照本宣科,易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要求教师必须开发课程资源,充实教材内容,给课堂注入源头活水,从而激活思维,发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那么如何增强哲学课堂的思维张力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探索。

1.对具体学科的旁征博引,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哲学是各门具体学科的概括与总结,与具体学科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好哲学对具体学科的学习有指导意义,但学好哲学也有赖于具体学科丰富的具体案例,教师要努力开发具体科学的课程资源,使学生把握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具体学科知识成为哲学的"源头"之一。
规律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一难点我觉得要用足用好"万有引力规律"这一物理学中的具体规律。利用这一具体规律(如图)当一物体的速度在11.2km/s>V≥7.9km/s时,它将环绕地球飞行;当以16.7km/s>V≥11.2km/s的速度飞行时,它争脱地球引力而环绕太阳运行;当以V≥16.7km/s的速度飞行时,它将挣脱太阳的引力而进入银河系。无论在什么样的空间,宏观物体之间始终存在引力作用来说明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不是通过观察而是通过抽象思维才能获得这样的认识来说明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在宇宙空间中确定要发生的联系来说明是一种"必然"的联系。
在"运动是有规律的"的学习中,认识到万有引力的规律后,可以利用这个规律为人类服务,以11.2km/s>V≥7.9km/s的速度,就可制造"人造卫星";以16.7km/s>V≥11.2km/s的速度,就可制造"人造行星";以V≥16.7km/s的速度,就可制造"人造恒星"。这就是用具体规律来说明哲学规律的一个例子。
其他还可以用"波粒二象性"来说明矛盾的对立统一;围绕基因技术、克隆技术来充分理解物质的客观性等等。如此对具体学科的旁征博引,从而增强哲学课堂的思维张力。

2.打开课堂的"门窗",让哲学理论更具说服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思;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认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目前,在知识爆炸、更新日快的情况下,新课程高考正在努力适应这一形势,试题趋向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教师只有通过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才能使学生思维敏锐,思想与时代共进,特别对于政治学科,更需要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的心声。与时俱进,学生必须具备面向社会、世界的开放意识;具备与时代同发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有这种意识,打开课堂的"门窗",使课堂变大,向外延伸,延伸到国内、国际的实际,把一些鲜活的材料融入教材,反映充满生机的现实社会,使课堂由静态变动态、由呆板到活跃。
与实际相结合,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如美国发动的反恐行动,笔者要求学生用哲学矛盾观点给予评析,美国势力进入东亚、南亚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影响:用两点论来分析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在学习矛盾特殊性原理时,来利用政府面对一系列农副产品的涨价而作出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部开发,环保先行",要求学生用哲学主次矛盾的观点来分析说明,从而来理解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用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来正确看待克隆技术;等等。

3.推陈出新,使古代文化焕发光彩

中国古代文化丰富多彩,许多典故、成语包含丰富的哲理,应用之,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哲学教学富含文化底蕴。在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时,笔者运用"因材施教"的典故作为新课导入,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了孔子根据两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富有新意,立即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动了思维。在说明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时,笔者插入了"对症下药"典故的漫画,在讲具体问题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出示诊断图;在讲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时,出示处方图;要讲具体分析反面情况时,出示庸医向华佗求包治百病药图;在结束时,出示庸医求药的结果"对症下药"四个字的图。一组漫画贯穿始终,正反并用,挖掘了典故的深度,用足用好了典故。
在分析整体与部分相区别的第三种情形时,有同学举出了"三个和尚"的例子,非常准确,笔者思路一转,问道:这可否用前两者情形,有的学生说行,有的学生说不行,我问说行的学生,学生说必须对故事情节创新,他分析到:三个和尚通过真诚合作和有效管理,达到最佳组合,喝水不愁,这是第二种情形;三个和尚可干一个和尚干不了的事,比如挖井,这是第一种情形。这位学生的回答具有创新意识,笔者充分肯定了他的说法,后来,根据他的想法学生编了一个小品,在文艺汇演中获得了创意奖。

4.哲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据调查,目前的高中生心理存在心理障碍约占38%左右,而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底色,能力在这个底色上生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能力增辉。正如苏格拉底提出的人类恒久的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的确,认识自己,时时反思自己,对自己恰当的评价,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是高中生顺利走上大学之路,走上社会之途的前提。笔者在讲授"两分法"、主流与支流、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就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的利器对自己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去除自傲、自卑、怨天尤人、患得患失的不良心理,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坦然面对得失成败,从而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教师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对具体学科知识的旁征博引;打开哲学课堂的"门窗",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推陈出新,使古代哲学史料、古代文化焕发光彩;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不断给课堂注入源头活水,增强哲学课堂的思维张力。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