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语文学习语文与写作关系一般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18512 浏览:820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教育,劳动技能和审美素质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语文是学习其他任何课程的基础,重中之重,只有自觉地积极地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开拓写作的视野、才能学好其他课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它又与写作有哪些联系呢?
一如何学习语文,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更新传统的"教学观"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简单地看成是注入与被注入的关系,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与仓库,不顾学生的知识面、认识基础、认识能力而进行填塞灌输,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头脑僵化,思想闭塞。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理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就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必须由知识本位的灌输转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化社会终身受用的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其自主学习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用激趣善待学生

激趣即激活兴趣、鼓励引导、将"要你学"转变为"我要学"。孔子云:"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尤其是小学生做事易凭兴趣出发,教师应该抓住他们这一心理先特征,不断引导激活兴趣,使他们乐于学语文,主动学习创作,而语文课本是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用温和的态度,善待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定目标,让学生大胆尝试自由学习,同时练习朗读,采用多鼓励,少批评,肯定学生回学问题的正误,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

(三)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

1、对学生一视同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个人在对待自身态度方面的一种性格特征。属非智力因素的范围。一般来说劣生比较自卑、自信心相对较弱,制约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了使这些学生增强自信心。在语文课中,教师要努力扩展语文方面的视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鼓励、少批评,善于把握契,使学生树立起只有胸怀理想,身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获得成功的信念。同时,对于优生来说,大都比较自满,自信心较强,这同时也就制约了他们的多向发展。为了使这些学生的自信心稳步向前,戒掉自满情绪,教师同样要扩展他们的视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向理想迈进时,稳步中求发展,定会获得更加辉煌的成功。

2、以优带差,互相帮助

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没有消化,同学们能自发地组织起来时行以优带差、互相帮助。如;我们班就有优好差之分,这些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优生带差劣生进行学习,使劣生感到学习语文并非难事,从而创造了同学之间取长补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二、学习语文是写作的基础

(一)借名家之言寻写作之源

鲁迅说:"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首要途径,是最重要的直接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学生常常抱怨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缺少发现。川端康成先生的《花未眠》是一篇哲理散文,初看时学生会觉得文章行文混乱――即使是老师讲授之后也会如此。处理这篇课文是,我舍弃文章的说理性,而是更多地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品味川端康成在文章中列举的实例,如"长次郎的碗""坂本繁二郎的画""京都的晚霞""岚山的风景"等,让学生体会"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以便让学生对美产生兴趣,从而学会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美。课堂上,我还刻意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观察教室、同学和窗外的校园。结果,有的学生注意到了"窗外银杏树不知不觉已变成金黄,神秘的叶子会偶尔跳着旋舞翩然而至",还有的学生将自己以往邂逅的美与大家分享,说出了"校园里那片空地上生长着一种花,小小的,默默的,如果不是我蹲下身系鞋带,怎么也不会发现原来杂草也会在秋天这样寒冷的季节里开花"这样优美的语言。此时,我顺势抓准时机这样点拨学生:"美是随处可见的,中要用心仔细去观察和发现,不期而遇的美就能让我们产生创作的灵感。同同学们要将这种转瞬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使其成为自己的艺术品,为自己积累写作素材。"

(二)借大爱之情触切肤之痛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感情是文章的血肉。教师要想让学生的文章充满真情,需要在平时的语文课上培养学生乐于关注万物、善于求知思索,、勤于笔耕写意的习惯。虽然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但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树立必须贯穿于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的呼吁》是一篇演讲稿,就其内容和写作艺术来说相当简单,许多老师上这一课时也许都会一带而过。但是,这的确是一篇以"爱为主题的佳作,可以唤醒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的意识。上完这课后,我播放了两部有关环保的短片――《黑镜头》和《地球之歌》,并让学生写了观后感。结果,短片中表现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深深触动了学生心中最为柔弱的角落,使他们产生了切肤之痛,、仁爱之心和悲悯之情,并在所写观后感中真实地表现了对生命听热爱和敬畏。

(三)借精妙之词抒情之法

关于抒情,最为恰当的文体莫过于诗歌和散文了。所以,学习诗歌和散文时,教师更要抓住机遇,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表情达意。比如,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那种微妙的情感外,还应提醒学生注意诗的意境之美是如何表现的。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注意到诗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而忽略诗歌表达情感的载体――意象,如"金柳""夕阳""波光""软泥"等一系列美好的景物。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作者抒情的重要依托物,让学生明白情感的抒发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价,而不能太过直白,只是一味地说自己伤感、惆怅或郁闷,而是应该通过抒情载体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总之,学习不仅是学知识,学技巧,还是一种能力,将语文教成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得益写作,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开发写作技能,需要不断深思和探讨更加科学和行之有效的广泛模式。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