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朗读浅谈常规课中加强朗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33863 浏览:1571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常态课中,教师可以在不同学段针对不同篇目有所侧重地选讲有关知识,训练有关技能,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课堂;实效
1992-7711(2013)16-058-1
利用朗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朗读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它决不仅仅是简单的记背与默写。《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余映潮老师就曾说过“汉字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声调之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便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组合形式,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汉语讲究节奏与对称及声韵调的组配,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人的魅力”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铿锵之声”、“音韵之美”、“节律之美”,深入阅读文章的兴趣不就大大提高了吗?有了阅读兴趣,接下来,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就好开展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都很重视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发掘知识瑰宝,受到审美教育,陶冶精神情操,提高鉴赏能力。现代文如此,古诗文课,就更离不开朗读。如笔者在上八年级下册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

七、八遍的朗读去体会“陋室不陋”这个主题。

可见,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传统的朗读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尽管阅读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朗读不是万能的。但是,朗读决不能“被简单的处置而不恰当的做成记背、默写”。
在有意识地加强朗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自身还需要加强专业性的学习和反思。
第一,要通晓关于朗读教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朗读水平;要熟悉朗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好示范朗读并且做好朗读指导,真正将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如果诵读之中“滋味索然,仅得其声音、得其字行,算哪门子‘诵读’?”
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速度、重音、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久而久之,让朗读成了凑时间的替代品或者为了丰富教学方法而偶尔采用的一种点缀。
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
在上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时,本人进行了示范朗读,朗读中除了没有读错字音,停顿外,更注意表现了季老先生文中对于那株被其视作“唯一的精神安慰”的美丽的古藤萝之死的悲愤,沉痛之感,以及对于无视美,毁灭美的愚氓的谴责和一丝无奈之情。读完之后,笔者发现学生神色凝重,都沉浸在文章的这些情绪中,他们自发地鼓起掌来。课后还有学生说,本来不觉得这篇文章有什么吸引人之处,如今却被深深震撼了,仿佛自己真的亲眼目睹了这一出悲剧。可见,好的朗读可以将学生很好地带进文本之中。
有时候,有的文章我们老师可能也不擅长朗读,也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听名家的录音模仿朗读。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指正。
第二,要合理选取朗读的方式。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等等。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鲜明的人物对话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章的不同特点,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读诗歌散文应当适当安排个别读,边抑扬顿挫地朗读边想象诗文的意境;读戏剧,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小说,则适合部分朗读,读出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语气语调,体悟不同的艺术形象的魅力。
笔者在上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水浒传》节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就请学生扮演鲁达和郑屠两个角色,分别以人物的性格代入进行朗读表演,深受学生的喜爱。
朗读方式的更新有助于品出作品的美感。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作为中华经典诵读篇目,笔者也曾让学生在阅读课上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朗读时基调都应饱满,在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笔者巧妙地安排一种渐入的效果,即第一句“少年智则国智”只由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句“少年富则国富”再加入五位同学一起读,第三句“少年强则国强”再加入十位同学朗读,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句,全班同学一起读,既让学生感受到气势的逐层强大,让整个朗诵有一种层次感,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本文主旨的感悟,体会了文字的铿锵有力。
第三,还要有计划地选择时机进行朗读。一般而言,自由读、个别读可以放在文本解读之前,以此来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全班朗读则应该放在文本解读之后,通过朗读将感情的抒发推向,让理性认识得以深入。源于:大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