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法制教育如何把法制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22511 浏览:983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自:写论文www.618jyw.com
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法制社会中,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如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加强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就成了小学思想道德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其它因素,我国现有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法制教育内容脱离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教育方法手段呆板枯燥、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填鸭”式的接受法制教育,既造成了小学生法制观意识得不到提高,又引起了部分小学生的消极抵触情绪,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法制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教学当中,夯实小学生头脑中的基础法制观念,就是摆在我们小学老师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认为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小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语文知识和法律知识,不实为一个“双赢”的好办法,因为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能在巩固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能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使小学生能从多种角度和方面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发现,把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合理、科学地对既有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进行“深挖”,是一个基于现有法制教育资源的非常现实、可操作性强的法制教育实效途径。运用现代法制视角深刻剖析审视小学语文课文,以艺术的眼光、深入浅出的对小学语文课文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知识加以“赏析”,既加深了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能把法制神圣的光辉照耀在课堂中,照亮小学生那颗法制的心灵。

一、巧妙利用既有小学语文课文向学生传授法律法规知识。

语文课文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引用课文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就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方法。例如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录的《去年的树》便是一个很好的涉及环保法律知识的例子。课文通过拟人的对话方法,把小鸟和树的那种和谐相处,依依不舍的感情通过字里行间表现出来,通过“木材加工厂”无情的砍伐树木,破坏生态自然平衡语句,向小学生表达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自然环保主题,引导小学生理解鸟和女孩的对话当中所表达出的深刻内涵,即森林的法律保护知识,引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使小学生们从小明白自己身边的树木是不能随便滥砍滥伐的,破坏森林植被是要受到法律的严惩的。结合课文中小鸟对着灯火唱歌,更进一步加深了小学生对该法律法规的认识和树木消逝的惋惜,从而加深对森林树木法律保护的意识。
但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对这样的题材的课文并不多见,所以,就必须要对现有课文深入挖掘、刻意引领,就可以随时抓住语文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在课文《检阅》中,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大家的一致喝彩。在这堂课中,孩子们在讨论是否让博莱克参加检阅时有一个矛盾冲突的场面:是让他参加检阅,还是把他隐藏起来呢?最后还是关心、爱护残疾人的想法占了上风,这种决定还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认可。在课文这个关键点上切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的相关知识,让小学生们明白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这些人和我们正常人一样应该享有同等的正常人所应享有权利。不能因为他们是残疾人,就另眼相看,让孩子们通过课文认识到波兰这些孩子们高尚品质的同时,懂得关心、爱护残疾人是我国国家法律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应该懂法,用法来约束自己对待残疾人的行为。从而达到对小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目的。

二、深挖课程资源,让“法制”融入于“语文”

不仅要把语文教材的课文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法制观念,还要拓展视野,用课本以外的“法制”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液”来。
1.搜集时事焦点热点。当今传媒发达,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器材极大的扩宽了小学生对于时事信息的获取通道,使得他们能熟知身边所发生的热点事件,但对于该事件的引深理解和正确的认识,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加以正面的引导和讲解。
2.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小学生文体学习的一项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很枯燥、乏味。其实,法律条文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帮手的,首先要从小学生最易接触到的条文,例如《村规民》、《街道居委会管理条例》等,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创建浓厚的法制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即是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前文提到的《检阅》一文,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关爱残疾人”的语文活动,让同学眼睛蒙上眼罩,手拿盲杖,试着在盲道上行走,因眼前漆黑一片,不明方向,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上桥时不得不叫同伴搀扶过桥,通过这次实践体验,使同学们在课堂学到助残扶残道德理论寓于形象的实际体验活动中,用实际行动代替枯燥的条文说教,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乐观精神,明白国家为什么专为残疾人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小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明白了法律法规是因为什么而存在,我们为什么要共同遵守法律法规。
夜深人静,停笔深思,小学语文教学,因其特殊性,看似和法制教育基本不沾边的事情,经过教师的潜心引导,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由法律和语文的结合,引深到各个学科,思想品德、数学、体育等等,充份说明了语文作为“国学”的统领地位,倘若引深思考,不由得出一个结论,越是语文本学科的,便越是贯穿整个小学教育那条主线的教育,那就是“国学”的教育。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