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初探新课程下学生德育评价系统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6486 浏览:211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改条件下,德育评价理念应与新课程评价理念相切合,努力构建多元化、多角度、易操作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我们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努力创新德育评价方法,创设多元化评价体系,扩大德育评价范围,还原德育评价最重要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是德育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抓好学校德育管理,必须构建好学校德育评价体系。在德育评价体系中,学生德育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评价和学生德育评价都发生着根本性转变,评价不在是局限于评定,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一、学生德育评价的原则

1、引导性、发展性

学生德育评价要注重学生全部的成长发展过程,评价就是针对学生全部的成长发展过程给予不断的评价,对学生的每个行为表现,都看作是一份评价资料,并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发展轨迹和行为表现的状况,以便教育、帮助学生,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不应是终结性评价,而应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多数,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它是非奖惩性的,而是让学生明白成功表现在哪些方面,不足又在哪里,今后应怎样努力,通过日常动态的行为调整,以达到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它面向一切学生,引导学生面向未来去发展自己。

2、整体性、全面性

学生德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应该将评价对象的某一时段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不能偏重政治觉悟的鉴定,不能偏重学业成绩的鉴定,要扩大评价的范围,考核德育的全部领域,无论道德认识、政治态度、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适应状态、乃至教育环境统统加以评定,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解释。并且,在综合性的评价解释中应按管理学中的模糊评价理论,学会忽略,小处不计较,大处不放过,从整体、主流看待评价对象。

3、参与性、自省性

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重视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作用,为学生素质发展提供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素质评价观念。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与评价标准进行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比较,通过比较,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明确什么行为是合乎社会行为规范要求的,什么行为是违背社会行为规范要求的,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三省吾身”的好习惯。

4、现实性、可行性

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因此德育必须有其实现目标。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结合起来,才使学生既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又有发展的余地。学生德育评价应从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德育目标分成若干独立的层次,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

二、创设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体现在德育评价主体、德育评价手段、德育评价内容上。
1.从德育评价主体来看。传统的德育评价往往是以班主任的评价为评价,其他教师的参与非常少;德育评价往往只是教师评学生,缺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往往也会带来评价的欠客观性,欠全面性。因此,学生德育评价的主体应该加以创新,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自我评价与班委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进行每期(期中和期末)的自我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管理与评价的意识。第二:家长、教师、学生的多元主体评价。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将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根据评价项目,对自己的德育水平进行自我评价。
2.从德育评价手段来看。传统的德育评价手段中的班主任评语存在格式固定、内容教条、模块化、片面化等弊端,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评语渐趋人性化、情感性。人性化的评语集中体现了班主任对人性的解读、对生命的挚爱,充满了人文关怀。它尊重被评价的对象,将学生作为知心朋友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富有情感的话语娓娓而谈,打动并感化学生,发挥其特有的评析、激励、催化的教育功能。评语评价方式为家长、教师和孩子的沟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鼓励性的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3.从德育评价内容来看。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阶段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评级指标,形成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结构。视具体情况,可分成若干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指标。如:思想品质:家庭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国家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待学习的态度;具有一定理想和追求;善于思考,崇尚科学;道德行为:文明习惯,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尊重同学;热爱劳动,节俭朴素;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团队精神等。

三、开拓德育评价新内涵

德育的对象学生是会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学生德育评价环境会出现不同的德育评价效果。只有扩大学生德育评价范围,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德育评价的发展性和全面性。可以:

1、将学生的课外活动表现纳入评价标准。

当前英国的大学已把学生课外活动的表现作为入学评价标准之一,一些名牌大学甚至将考生课外活动表现作为录取总分的25%。因为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才干,提高竞争能力,培养责任感事业心,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据专家研究,课外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将来很可能是学术或政治方面的优秀人物。所以将课外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标准,可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我国在新课程指导下开展的阳光体育工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2、从“实践生活”开展德育评价

过去的道德教育往往提出一系列抽象的,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遥远的目标概念,给学生的感觉太“高”不可攀,太“空”洞。
德育必须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比如同学生病了,陪他(她)去校医室;帮同学捡一下掉在地上的文具;把自己的课堂笔记整理好后借给学业上有困难的同学看;在家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帮助隔壁邻居解决困难;参加所在社区的公益活动等。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学生能明显地体验互相关爱,讲文明礼貌,热心公益、善待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也就为道德评价的多元化提供了平台,为学校、教师、家庭、社区等对学生的评价创设了具体直观的情景。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评价的客观性,对今后的道德取向容易明确,便于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个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