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逆反心理班主任应正确认识、防范、制约学生逆反心理

更新时间:2024-01-08 点赞:23080 浏览:983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逆反心理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形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逆反心理,要正确认识、防范、控制学生逆反心理,要遵循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循循善诱,应明确运用逆反心理,正确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创造价值。
【关键词】认识,防范,控制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正确认识、防范、控制学生逆反心理,逆返心理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形成,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作为老师和家长,本着对孩子这份爱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必须找到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防止和消除孩子逆返心理。

1.正确认识学生逆返心理

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事情,老师表扬一个优秀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不服气,老师批评了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对他同情和辩护,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的情绪,学生一旦产生了这样情绪,那么老师“苦口婆心”的淳淳教诲,就一点不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耿耿意愿,也就不被谅解,教师的辛勤劳动,难免会事倍功半,甚至于劳而无功。如果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来研究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诸多因素,逆反心理的作用则是最常见,影响最大的一种消极因素,许多教师都会遇到过这种事情,而对学生逆反心理,有的教师采取不冷静的态度和压服的办法,其效果则很坏。“顶牛”之类的师生对立现象,往往由此而来。
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能够正确对待学生逆返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形成,既有其主观因素,也有其客观因素。青少年独立意向性增强,他们要求摆脱教师的束缚,又缺乏知识、经验,缺乏独立自主的自控能力。往往讲哥们儿义气;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但又不知如何维护自己尊严,把教师的批评、帮助一律视为对自己损伤,而妄加排斥、抵制。

2.正确防范中学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正处于由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过渡的特殊阶段,中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日益强烈。但是由于中学生尚缺乏较高辩证思维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因此,他们想问题办事情难免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对周围事物观察也往往持怀疑或批评态度,甚至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会严重损伤学生自尊心,挫伤学生积极性,还会引发学生对老师不满情绪论,甚至直接与老师作对。老师应该抓住时机,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老师应经常与学生接解,及时视察,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变化脉搏,对学生异常的思想表现,应该及时早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好。

3.正确控制学生逆反心理

担任班主任期间,记得本班有一个十分顽皮的学生,经常上课做鬼脸,弄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打断教学程序,老师越生气,他越高兴;老师批评越严厉,他越得意。学生一旦产生这种情绪,那么,老师苦口婆心淳淳教诲,就一点不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耿耿意愿。任科教师反映此事,我先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研究古方的因素,保持冷静,仔细分析。这样,“哗众取宠”的目的引起注意,其背后动机可能是为了用一件事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谁敢与老师作对,谁就是英雄,也可能是老师过于严厉的批评,逆反心理,形成怨恨和对抗。否则,为什么老师的批评,他却高兴呢?
我苦苦思索对策,想起:“钢则必折柔为上”的古训,对这样学生,不能当众批评,否则正好强化其背后的动机,记得有一节体育课,学习第三套广播操时我背向他们,有一位同学做了一个不文明动作;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我量之不理,他觉得自讨没趣,他想引起老师注意的目的无法达到,这时候我趁热打铁,任命他为体育委员。这意味身为一名班干不该做的小动作,今后的课堂时间不做鬼脸了,源于:硕士论文www.618jyw.com
放弃这种行为,才得到老师的赏识。
做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正确认识、防范、控制学生逆反心理,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认识学生逆反心理,遵循学生心理变化规律,不要避免一切诱发逆反心理外因,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认识创造自己的价值。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要巧妙地运用人的逆反心理,学生也能收到正面引导更好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