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浅谈思政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

更新时间:2023-12-29 点赞:33828 浏览:1566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与进展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了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也由此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情况,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面对,与时俱进,开拓革新,使高校教育能够贴近青年、凝聚青年、引导青年,进而履行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根本职责。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革新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37-02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系统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以博客、3G手机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等为代表,向接收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技术。

一、新媒体的特点

(一)不同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互动的,社会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破了以往面对面接触的方式,更是可以通过新媒体对社会的重大热点理由进行交流讨论,变被动为主动 。
(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字的撰写者,音频、视频的制作者以及时事的评论者,新闻消息的发布者。而网络上匿名性的特点,使人们更容易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契合了公众的心理需求。但是也因此使新媒体出现了不受控性,因为有别于传统媒体严格的发布审查机制,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随时随地发布相关信息。
(三)有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速度非常快。青少年是手机和网络的最大参与主体和承受主体,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者尤其是共青团工作者不能忽视。

二、新媒体的重要影响

(一)对社会公众

根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进展情况统计报告》,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加,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7330万,年增幅19.1%。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统计报告还指出,2010年网民的上网工具更加多元,主要包括台式电脑、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新媒体的迅速进展,已经开始深入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上形成优势互补。

(二)对共青团工作

与过去大学生不同,当代大学生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每天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对他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统计,我国高校上网人数目前几乎达到高校学生数的100%,其中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校园里不用微博或者不看微博的学生,会被同学们视为“外星人”。社交网站、微博……这些新媒体已让当代大学生寸步不离。这些变化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改善教育方式,以而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更主动更有成效。

三、高校思政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

在网络所构建的一个平等的交互性的平台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进而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更多,使大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他们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求与教师平等对话。这既反映出教育的进步,同时也对教育者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同时这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思想的挑战,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的开放性不仅使西方的先进文化影响大学生,还使西方腐朽文化思想也趁机而入,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面它扩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更宽,接触到的不同观点更多,获取的信息也越来越杂,而网络传递的信息带有主观性,它总是一部分人带有各种企图传播的信息,往往可能有悖于事实本身,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极容易受到影响。毕竟在网上,大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份等均可以被掩盖,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过着一种完全虚拟的生活,当虚拟世界获取的快乐超过现实世界时,就可能引发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的出现,如人际联系障碍、安全焦虑、人格障碍等。

(二)如何应对挑战

1.提高共青团的网络服务职能

青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娱乐、求职购物、表达需求、自我展示等等,网络社团、虚拟社区成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组织归属,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使得青少年的许多需求往往通过网络寻求满足,青少年的许多诉求往往通过网络进行表达,青少年的许多理由往往在网络上能够反映。因此,打造交流娱乐平台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有效把握青少年进展的风向标,做到有效地吸引、凝聚青少年。同时可以搭建求知探讨平台,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开展深度汇谈和调研,就青少年工作和青少年理由展开讨论,增进与广大青少年的沟通,摸清青少年思想脉搏,也为青少年人开辟一个自由发表个人见解的新阵地。

2.加强共青团对网络宣传的引导

伴随着网络的迅猛进展,大量的信息呈爆炸性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由于网络的全球性、自由性、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伴随而来的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引导青少年是共青团的基本职能,但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方式已经难以得到青少年的认同,我们需要推广宣传教育平台,教育引导青少年,通过网络,以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凝聚青少年。当我们的网络成为了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的一部分,就能在他们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我们就能利用网络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开辟宣传教育的新阵地。

3.发挥组织动员平台作用

网络具有现实中任何实体交往所没有的匿名性和隐私保护性特点,为青年的交往和交流提供了更加自由、便捷的选择,也为青年组织的沟通和联络提供了创造性的新突破,越来越多的青年组织向着多样化和虚拟化方向进展。但是在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共青团宣传革新的主体,决不仅仅是团干部,还应当包括广大青少年。让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到团组织宣传的过程中来,让他们成为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让他们在参与传播中充分分享。只有广大青年的充分参与,团组织的宣传工作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广大青年的充分共享,团组织的宣传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目前状况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李丽,浅论媒介道德恐慌的产生、危害及其治理[J].东南传播,2008,(01)。
[3]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论述战线,2009,(0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