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德华·蒙克创作中所体现情感因素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4354 浏览:106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爱德华·蒙克是19世纪至20世纪挪威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也是体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传达了对死亡的恐惧,爱与生命的主题,其创作中体现出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因素与他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他作品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力量除了发人深省以外,更是我们探究他创作心理的主要线索。
【关键词】蒙克;创作心理;情感因素
1009-5071(2012)07-0232-02
爱德华·蒙克是19世纪至20世纪欧洲体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以体现生命与死亡为主题,他运用变化的线条,比较强烈的色彩和近乎变形的人物与环境,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爱与死亡的感悟,他的作品中这些深刻的感悟与他的童年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亲人的死亡,压抑的家庭气氛,内心极度的焦虑,这些童年的创伤影响了蒙克的一生,也是他一生的创作中不息的灵感源泉。蒙克作品中强烈的情感体现给人留下深刻感官印象的同时,让人不禁用心去思索这强烈的感情表达背后更深刻的东西,以哲学的高度去深思艺术,深思人性。蒙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欧洲体现主义先驱,同时也影响19世纪以后诸多艺术家的创作策略。本论文拟以蒙克的童年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简要浅析蒙克创作心理的形成,进而通过他的作品来感受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1 童年经历是贯穿蒙克一生的艺术主题
童年的体验对人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Allport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独特的思想和行为。对艺术家来说 ,童年经验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心理动机。
蒙克出生在19世纪60年代挪威奥斯陆,他成长在世纪末的一个贫穷地区的医生家中,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十四岁时,他心爱的姐姐也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童年的这一系列创伤深深的影响了蒙克的一生,这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同时,这些不幸的经历也成为蒙克日后创作中巨大的灵感来源。
《病中的孩子》是蒙克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集中体现了蒙克童年经历对其一生的影响。蒙克在1885年创作了第一幅《病中的孩子》,画面中白色的枕头,病中女孩苍白的面颊和红色的头发,在斑驳的色彩和模糊的线条中,犹如童年的一张旧照片,散发着腐败的来苏水的气息,画家内心深处对死亡的童年经验跃然呈现在画面中。1894年,蒙克创作了了铜版画《病中的孩子》。1896年又创作了三张不同颜色的石版画《病中的孩子》。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题材仍被蒙克用不同手法反复的创作,画家对死亡的恐惧和疑惑,恰恰是他对于生的渴望的最好印证。童年的经历成为蒙克一生的精神困扰,也是他一生艺术创作的灵感与安全,他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用艺术探寻着童年那些不幸遭遇背后的东西。
2 时代背景之下蒙克创作心理所受的影响
3 情绪因素在蒙克作品中的强烈反映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一种自我知觉和应对威胁时所作的反映,是一种不愉快的,伴随有生理症状的、由意识经验感知到的现象。蒙克作品中所体现的焦虑的情绪尤其显著,蒙克画中人的焦虑在一种近乎毁灭性的热情里不安的跳跃着。像他1915年创作的《热病》中,人物的脸用红色与绿色的强烈比较来体现,虽然看不清画面中人物清晰的表情,却能感觉到恐惧和不安。他在1893年创作的《午》,似乎是一种的宣泄,一种恐惧和焦虑的极致表达,现实似乎要吞噬人仅存的那些生的意念,这是一种埋藏在作者作品中的情感,一种对自我有着感的危机。
在蒙克对于爱情的体验中,他创作出了令人难忘的爱、热情、嫉妒与死亡的形象,这一度成为蒙克19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主题。在蒙克体现爱情的作品中,他以一种近乎恐惧的浪漫来体现人物内心深处面对爱情与的状态,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蒙克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创作的一系列《嫉妒》,在他的笔下爱情中的渴望成为人内心最为阴暗的角落,渴望、不安、患得患失的感情,凝聚成嫉妒的颜色。蒙克眼中的嫉妒是绿色的,在绝望的男主人公的脸上,在情人与他人拥抱的墙壁上,绿色肆意的蔓延着,仿佛是某种生命在枯竭前所做的最后的挣扎。
此外,蒙克作品中所体现的孤独感也是作者内心最为根深蒂固的情绪。一些有着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情感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疏远不足的深切关注和对 生活作用的反省。同时也认为孤独是个体不得与不与其他人分离时的产物,是一种对不断加深的自我闭塞的焦虑体现,常有空虚、无助、不安、焦虑,被人疏离和不被人爱等情绪特点。在蒙克的作品《别离》和《互望》中,恋爱中的孤独和离别时破碎的眼神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不断加深的自我闭塞。即使是在爱情中,蒙克的内心仍旧是无助和不安的,爱情的背后,仍然是孤独和离别。总而言之,蒙克作品中对情绪的表达是淋漓尽致的,也是最让人为之动容的。
4 蒙克的艺术主题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蒙克的艺术主题,给我们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爱的渴望,这种主观的感情深刻的展示了画家的内心世界,《呐喊》的绝望,《接吻》的焦虑,《青春期》的不安与无助,这些作品中种种消极的情绪,恰恰使我们看到了蒙克绝望和忧郁的作品背后,有着一颗承受生之沉重,死之孤寂的赤诚之心,一份将生命根植于艺术的纯粹感情。他的不安以及痛苦,都在这些作品中得以渲泄,他坦诚的面对了自己内心所有或阴暗或罪恶的感情,才得以在作品中充分表达那份焦灼的。真正的艺术家,是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人。蒙克的作品传达给观者的,是在绝望焦虑之后的一种超脱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参考文献
林家恒、赵菊玲著.《世界现代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编.《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3] 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童庆炳著.《艺术与人类心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5] 郭永玉著.《人格心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何政广编著.《北欧体现派先驱——蒙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