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法一道高考题解法、考后调查、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4543 浏览:102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2年高考一结束,笔者用浙江文科第9题去考查高一任教的学生(本校属于省重点普通高中),结果令人惊讶!全班58人只有5人做对,并且都是用同一种方法. 惊讶、遗憾之余,便有了本文对考题解法的探究,考后的局部调查以及对教学的反思. 笔者认为该考题是一道折射教师教学行为的好题.

一、考题解法探究

2012年浙江文科第9题:若正数x,y满足x+3y=5xy,则3x+4y的最小值是
答案C
解法一:(构造均值不等式思想)由x+3y=5xy,得+=1,而3x+4y=(3x+4y)·(+)=++≥2+=

5. 当且仅当=,即x=1,y=时,3x+4y的最小值是

解法二:(消元思想)由x+3y=5xy,得y=,代入3x+4y,得3x+4y=3x+=(5x-3)++≥5.
解法三:(线性规划思想)作出y=图象第一象限部分(如图1),目标函数z=3x+4y,当平行线组过点(1,0. 5)时,3x+4y的最小值是5,而点(1,0. 5)可由导数值为-时而得.
解法四:(方程组思想)由y=与z=3x+4y联立方程组消去y,再由?驻≥0也可得z的最小值5.
解法五:(参数思想)由+=1,设cos2α=,sin2α=,其中α∈[0,2π]则y=,x=·3x+4y=+=+=++≥5.
解法六:(反置代思想)将z=3x+4y改写成:y=,代入x+3y=5xy,并将其整理成x的二次形式,15x2-(5+5z)x+3z=0,由?驻≥0可得z的最小值是5.
解法七:(向量思想)如图2. 设向量=a=(3,4),向量=b=(x,y),则a·b=3x+4y,b的终点在y=第一象限的图象上,根据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当 b在a上的投影最小时, z=3x+4y的值最小,先求斜率为-的切线与曲线y=的切点(1,),再将切点x=1,y=代入z=3x+4y,得z最小值为5.
解法八:(柯西不等式法)由x+3y=5xy,得+=

1. 3x+4y=(3x+4y)·1=(3x+4y)·(+)≥(·+·)2=5.

二、考后调查

本题题源:《数学必修5》①3. 4基本不等式:≤

(二)作业本56页第11题:已知x>0,y>0,且+=1求x+y的最小值.

对四类人群的局部调查. 调查一,新手型教师两人的解法:一人只有解法一;另一人解法一和解法八. 调查二,经验型教师一人的解法: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 调查三,高一学生58人中有五人的解法:解法一,其余没有第二种解法. 调查对象为本人所教班级,生源为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时间为基本不等式的内容教学后不到两周. 调查四,参加高考的本校文科班毕业学生10人,高考成绩都在[100,120]区间,有两人用解法一做出,其中有一人因为第14题的提示(文科高考第14题是显著的线性规划问题,于是他认为第9题不是线性规划问题)才由原来解法三的思路转为解法一的思路. 有两人用解法二做出,还有两人用解法三做出,有一人随机选对,其余3人答错.

三、教学反思

1. 教学理念与自觉行为的差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也逐步在教师意识中“生根发芽”. 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然而,不容否认,基于功利心和教学任务压力的驱使,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大量“杀鸡取卵”式的教学方式.
正如笔者对考题题源的教学:由于当时在作业本上首次出现该类题,题意显然是均值不等式的运用,笔者认为学生还没有能力解决,于是将题:x>0,y>0,且2x+8y=xy,求x+y的最小值,作为例题.因为时间不允许作更多的探究,所以“生吞活剥”就“剥”出了解法一.而结果就出现上述调查三的情况;采取“生吞活剥”还是“细嚼慢咽”的例题教学,决定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否具有执行力. 虽然本文考题是一道常见题,从以前学生的做题情况看,方法以解法一为多,这种方法实为解法中最为简洁,但隐藏的问题却很大, 首先此解法构造的难度较大,在高考这样紧张的情况下学生不易想到,属于技巧类解法.从“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看,笔者处理考题题源的方式是培养不出学生能力的,学生最多是增加些“依葫芦画瓢”的本领,“葫芦”一旦消失,“画瓢”的本领也不复存在了.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改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先让学生作为作业探究,教师可以是困惑的帮助解决者,或思维短路的“接线员”.

2.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引导解题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不只是教知识技能,教技巧,还要教数学思考,教思想,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体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教育价值”.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引导解题,学生才能感同身受,才会出现“潜移默化”的功效.
从本文“考后调查”之调查三可以看出,由于笔者没有将题源的教学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平台,造成解法一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忽视最常规的如解法二、解法三、解法四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如解法四(方程组思想指导下),两个方程,三个未知数,要得到z的取值范围,只有靠?驻≥0了,可以说不需太多思考,整个解题过程已非常明确.此类考查,在浙江2010年理科卷第15题也有很好体现,题目:设a1,d为实数,首项为a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满足S5·S6+15=0,则d的取值范围是 . 当年该题得分率仅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618jyw.com
有0.15.应该也是教师对思想方法重视不够的原因吧. 从调查四可以了解到,平时可能是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如解法一,其解题思路并非自然,在考场上,此类属于“雕虫小技”,很难有所作为,只有数学思想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大法”,特别是传统四大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正如歌曲所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工作靠的是思想.”那么,解数学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数学思想.

3. 高三复习应该重视知识的整合、变式的训练

从局部的调查(调查一、调查二)显示,很多教师认为本文考题的通法是解法一,这从一方面说明当前教师缺乏自身条件性知识的整合,缺少对例题、习题的深入研究,此情况下很有可能不知不觉就“带领”学生参加“题海战术”. 另一方面,学生因为缺少教师的指导,也缺乏学习的方法,如元认知监控性质的反思策略,不能有效将“经典问题”所隐含的思想方法予以提炼并迁移应用. 从调查一、四,也折射出教师中可能存在就题论题的现象,当然,这不是一个高三老师所愿意做的,原因还是自身认知结构的问题. 笔者认为,高考试题给我们带来的研究价值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可以从研究试题入手,重视知识整合,从一定的高度驾驭高考复习.当然,学生要获得“经验”,后跟进的变式训练是不可少的,比如,本文考题的通性通法是消元思想或方程组思想,在学习后可以跟进如是练习:例x,y∈R且2x2+y2=6x,则x2+y2+2x的最大值为 (答案15). 总之,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训练平台,将数学思想方法与学生原有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运用,懂得思维的形成过程,让思想指导行动就成为可能.如此,就一定能帮助学生适应深化课程改革下的高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