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巧用巧用多媒体,“点”出语文课堂精彩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9509 浏览:347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我们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极大地调动起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教学

一、多媒体,使学生阅读入情入境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讨论交流、情感互动,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成为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尝到美读的滋味。比如《母亲的恩情》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所展现的画面制成三张幻灯片,(1)夜色深深,昏暗的煤油灯下,此时脸上包含风霜母亲正提起颤颤巍巍双手,凑近煤油灯下穿针引线——深夜缝补图;(2)清早,母亲千般不舍送别儿子——依依惜别图;(3)面对朴素而又伟大的母爱,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问了句: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吟诗报恩图。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画面,分别展开想象:母亲深夜缝补时会想些什么,清早送别时又会互相说些什么,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又会想到母亲为他日夜操劳的哪些画面?学生随着这三幅图调动自己平时生活的情感体验展开了无尽的想象,课堂被浓浓的亲情包围了了,接下去进行感情朗读,学生仿佛就是孟郊在感受着母亲的恩情,字字句句朗读起来都是声情并茂。

二、多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在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方面,起到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范读,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老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特别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这位老师采取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进行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将爬山虎的脚在爬时的形状及动作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三、多媒体,使阅读变得有滋有味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文、声、像融为一体的优势,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这儿真好》一文时,课文描述的是“这儿真好”,如果只对着课文的图片让学生去理解课文,那就好比纸上谈兵,无法感受“这儿好在哪里?”。此时我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小熊是如何“种呀种的”,学生边看动画演示,边被小岛逐渐变化的景色所吸引,随着“小熊、云朵、绿树、一大片树林”的逐步呈现,学生也随之进入所设之境,同小熊一起从“孤单”到“渴望”,从“渴望”到“寻找”,直至“动手美化小岛”,最终“迎来各种小动物”,由此渐渐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样的画面引导着孩子们逐步走进小熊的心里,通过动情的朗读,在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语言与画面紧密结合,实现了从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的互兑过程,学生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迁移到课堂中来,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验,与言语发生共鸣。视觉上的享受只是其一,听觉上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鲜花与星星》一课中,加上配乐朗读这一环节,优美的文字配以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感到心旷神怡,妙趣横生,主动参与到这中间来。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规范的语言,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四、多媒体,使识字变得轻松有效

多媒体技术可将呆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儿童必须牢记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现象,从而提高识字效果。
1.形象字变化过程的演示。在低年级识字的生字这中,有部分是象形字。如:舟、犬、皿等。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学横、竖、撇、捺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难以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多媒体,从实物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字,利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其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探索文字奥妙的兴趣,增强了记忆强度。
2.指示、会意字的演示。汉字的构造方法,除了象形字外,还有指示、会意、形声等,而指示、会意、较象形和形声字而言,似乎较难掌握,多媒体发使用,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比如:“休”字的教学,可先出现一棵树和一个“木”字,再往旁边打上一个人,“木”字就变成了“休”字,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一个人靠着一颗树在“休”息。从字的形到义都掌握得很准确。
(作者单位:丹阳市云阳学校)
编辑/张源于: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俊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