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择校以择校现象看特点学校创建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14302 浏览:595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择校问题在国外早已有之。在中国,自现代教育确立后,便一直存在,由于各种原因,择校现象愈演愈烈,进而引发了教育公平问题,成了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创建特色学校是时代的呼唤,当今世界面临多元化挑战,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的学生,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特色是相对于学校而言,也是相对于时代而言的,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着学校改革而变化,具有动态性、发展性,一成不变的“特色”最终也只能成为学校发展的束缚。下面就从笔者所在地区的择校现象,结合我校特色学校的创建谈几点看法。

一、择校现象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1.择校问题的现状分析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教育发展的任务必须首先集中到这样两个方向上,一是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学上这一基本要求,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子女上好学这一强烈愿望。“有学上”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就目前厦门市的基础教育情况而言,“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而“有好学上”则是一个在不断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对子女的教育日益关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日益旺盛,择校现象成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在我市择校最常见的是“权、利择校”,一些经济条件不错,同时拥有一定权力的家长,往往会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另一种是“公、民办”择校,主要指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近年来,我市的农民工子女不断增多,虽然公办学校不断扩招,但仍无法完全容纳,一部分农民工子女需到普通民办中小学就读,由于民办校在师资配备、教育投入上与公办校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能上公办校成了他们理想的选择。

2.出现择校问题的原因

在择校问题上,我市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这一问题。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划片招生、电脑派位就近入学的原则,保证学龄儿童都能就近到学校上课。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取消了借读费,新生入学采用区教育局统一招生,再通过电脑派位到公办学校入学的原则。这些措施基本上能保证学生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学习。但择校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分层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阶层占有资源的不同使得他们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各阶层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享有的机会和资源也是不同的。地位高,资源丰富的家长能为子女谋取较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普通家庭的家长为其子女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很有限,人们渐渐感觉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教育差距明显增大。因此社会分层导致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原因。二是文化层次的差异。在城市,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越来越多人才的涌入、海外留学生的回归,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水平。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拥有的入学机会越多。” 这些人当中一部分人可以享受人才引进的子女教育的优惠政策,大部分人从事的职业又为他们在子女择校问题上提供了可能。这就使教育公平问题出现偏差。三是名校效应的影响。在我市,公办学校经费的投入、硬件设施的配备、师资水平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但由于历史的积淀、学校地理位置的不同和生源的差异导致学校之间有了名校与普通校之分。在家长心中,百年名校、有特色的学校、周边高档住宅林立的学校成了他们的择校首选,众多家长争抢着想挤进这些学校,也渐渐地抬高了入学的门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导致了择校的盲区——争的人多就是好学校。

3.择校现象带来的弊端

择校现象反映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起了推动的作用。但择校现象影响了教育公平,引发成了社会公平的热点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择校现象引发了读书难、读书贵的问题。在我市乃至其他城市,最贵的楼盘在名校周围,开发商乘机抬高房价,为了能让孩子上名校,家长们不惜重金购买,常常出现同一套房子一年几次易主的现象,给学校计划招生带来困难。二是择校现象也容易引起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当家长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孩子送进名校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孩子的学习情况没有达到家长满意的程度时,会使家长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引发家校矛盾,不仅家长们疲于应付,学校自身也深受其害,广大师生身心疲惫不堪。

二、时代源于:论文例文www.618jyw.com

呼唤特色学校的创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与择校现象的问题为特色学校的创建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学校要发展,必须融入社会、自然和文化环境之中,遵循教育规律,体现鲜明的个性化、革新精神,并开发必要的课程,使儿童喜欢、社区支持、教师和家长认可,这样的学校才会充满生机。但是,创建学校特色,必须从学校的自身实际出发,不同的学校,具体情况不同,就得分析学校的内部情况,找准影响学校全局的环节和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去创新,消除自身存在的弱点。同时,校与校之间总存在着差异,通过与同类学校的横向比较,开阔眼界、虚心学习,对本校进行准确的定位,发挥自身优势。脱离学校的自身因素去邯郸学步、急于求成,是形不成真正的特色的。下面就我校特色学校的创建谈几点收获。

1.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特色发展规划

我校是2007年8月年创建的一所新校,四年多来学校迅速壮大,现有学生2000多人,目前在本地区小学中人数最多、校舍面积最大。由于校名中有了“实验”二字,家长对我们的期望值很高,使我们觉得压力很大,要把学校办大办好,成为家长满意的学校,就必须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避免发展的盲目性,使学校可持续发展。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较为不便,生源问题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近一半的学生为区教育局统一招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把握学校优先发展项目,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有了发展规划,我们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合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实现学校的不断发展。通过学校发展规划,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广大教师也能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使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由于学校办学年限较短,还有很多在建项目,在经费投入、硬件配备上需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理解,有了发展规划,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在学校管理实践中转变“静态思维”,促进本校的长远发展

要推进特色学校的发展,必须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我校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转变:一、转变单纯制度管人的思想,追求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和谐共融。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常把人本管理与制度管理独立起来,导致非此即彼的错误,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校管理的理想境界。人本管理的实质在于追求教师管理中制度与人文相融、规范与活力共扬的理想境界。制度管理在整个学校教师管理中具有基石的作用,对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所学校的长远发展,既需要管理者的智慧、能力和努力,也需要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只有依靠人文性,积极吸取来自教师的可行性建议,才能促进本校的长远发展。二、在学校管理中转变处处追求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在一些值得商榷的或有待改进的方面应适当留有缺口。可以调动和激发师生主动实践和探索,并允许犯“合理的错误”,同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调整原来的计划,但这个“缺口”不是管理上的盲区或断层,而是精心设计的让师生通过填补“缺口”而得到自我锻炼和自我发展,使管理形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三、转变过去重管理、轻经营、重权利、轻能力、重传统、轻创新的单一化、封闭式管理模式,建立起一种能适应学校发展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模式,形成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蕴含管理者智慧的核心竞争力。

3.校长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角色

校长是学校的掌舵人,校长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的潜能激发,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转变校长的角色与行为,首先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一、加强政治学习,树立以“德”立教的思想;二、加强法制学习,实现依法治教;三、加强业务学习,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其次,树立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意识。校长必须端正思想观念,明确校长的角色与行为,树立“管理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就是服务”的思想,始终把教师作为管理的主体而不是管理的对象,不论教师或校长都是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一切工作服从教育,服务教育,才能办好教育。第三,管理方法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校长要管好学校应先管好自己,才能提升影响力,同时应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改变管理方式,放手让各部门负责人大胆地开展工作,这样既有章可循,又能充分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多管齐下,促进学校的发展。第四,解放思想,做有思想的教育者。校长办学不能跟着感觉走,应尊重差异,扬长避短,始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团结广大教师不断探索,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播撒幸福的种子。第五,倡导科研,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校长应深入一线,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带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才能创造一所充满“责任与智慧”的校园。

4.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

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来,我觉得本地区最大的变化是学校管理者的课程意识不断提高,加大了课程计划的落实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并朝着特色学校的目标发展。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教师是把“理想课程”向“现实课程”转化的关键人物。在改革的进程中,虽然有轰轰烈烈的理论学习,有热热闹闹的课堂实践,但是,因社会给教师的无形压力,以及教师的浮躁心理,导致教师无法沉下心来深入思考“我的课程怎样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另外,各类名校推陈出新的招生方案也在挑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
要真正推进课程改革,课程的执行与实践者——校长、教师对课程的科学理解与运用是关键。首先应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教师在思考“怎样教”时,先思考“教什么,为什么要教”;只有明确了这两个问题,后续的思考才有意义。其次,向校本教研要质量。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最重要的是校长要有科学的课程意识,才能狠抓校本教研的实效。第三,加大考试评价改革的力度,以人才培养多样化为目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以分数给学校和学生排队,为孩子提供各种类、各层次可自主选择的活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我校提出“用责任和智慧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鼓励教师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用教育智慧培养学生,让家长明白,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