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婚俗建国以来中国婚礼婚俗样式演变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6556 浏览:221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婚礼婚俗自古被视为人生四大喜之一,神圣的地位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以来,婚礼婚俗样式表现了非常明显的演变态势,与过去时代相比,出现了许多婚俗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将以此为视点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可以看到由此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观念、思想文化取向的变化。
【关键词】婚礼婚俗 演变 时代特征 思想观念
婚姻是人类社会合之好的基本形式和制度。婚礼婚俗是一定婚姻仪式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它是一面镜子,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而且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和心理发展态势。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故而,婚礼又被视为“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学术界习惯把 1949 年至今这段历史称为当代,在当代这60年的时间里,中国婚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当前中国,在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引导下,社会正走进转型期的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其中的婚礼婚俗,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演变态势,与过去相比,出现了许多婚俗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建立婚缘方式的变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是我国几千年来青年传统的择偶方式,青年男女在父母的包办下组建家庭,这种情况下在婚姻问题上由于受到家庭很大地阻挠和制约,结婚双方在婚前基本没有对对方进行深入的了解,婚姻缺乏恋爱的基础,青年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从而造成了很多不幸的婚姻。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封建的等级制,社会主义的新的婚姻习俗在与旧的婚俗的冲突中不断形成和完善,如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个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不断增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此时,择偶方式从包办型到自主型。形式从过去的父母、亲属的封闭性介绍转到朋友、社会组织的开放型介绍。
人们的婚俗处于飞速发展与变化之中,择偶方式增多,不再是单一的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方式。人们的婚姻自由,个人自主性增强,父母只做参考意见,并且择偶方式还加入媒介的元素,可以通过婚姻介绍所、网络、报纸等相识。随着网络技术走进千家万户,网络基础操作的普及,在网上相识、相恋成为众多青年男女建立婚缘的快捷工具。近年来,更有一些正规的建立婚缘的网站成立,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等,再加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大量“剩男、剩女”的出现,电视相亲在某种程度上不知不觉地步入了主流思想。如上海东方卫视宣布每周五推出大型节目《百里挑一》,浙江卫视推出的《为爱向前冲》,还有之前江苏卫视收视率极高的《非诚勿扰》等一系列的相亲电视节目,为青年男女线搭桥,青年们借助此电视节目为平台进而相识,勇于大胆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部分青年经过逐步地相互了解,最终相恋,走进婚姻的殿堂。

二、嫁女儿婚礼仪式的转变

古代有“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的说法,由于父系氏族中男性的主导社会地位,使嫁女儿成为与儿子娶妻成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嫁娶热闹仪式。现代由于女性地位的上升,日益得到尊重,因此,很多传统意义上的男尊女卑色彩也相对弱化。具体如下:

(一) 送亲人群的转变

在传统婚礼中,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说法。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受文化水平的影响,过去,人们认为“姑不接姨不送”是“辜不接疑不送”的讹传。“辜不接”意思是:有辜即有违背礼数的行为。虽然签订了婚约,如果事后发现女方出现违礼之事,男方有权利悔婚。“疑不送”的意思是:有疑即隐瞒。虽然签订了婚约,如果事后发现男方有重大的隐瞒,女方可以毁约。另一种为,新郎的姑姑身为出嫁之女,只能代表丈夫的家族而不能代表娘家。迎娶时必须本家人亲自接亲,不能由外人接走,以免误会。姨也是出嫁之人,也属外姓,嫁女是大事,应当由本家人亲自送。但新娘的父母作为尊长,更是不能参加送亲。
由于响应计划生育的号召,大多数80后变成独生子女,继而,新郎新娘的亲属数量大大减少,再加上现代人社会交际广泛,因此,为了保证送迎队伍,除了自己的亲戚以外,还更多的加入了同学、战友、同事、朋友。而随着生育子女数量的减少,父母对女儿的重视程度也随之飙升。作为女儿,同样对父母拥有赡养的义务,嫁女儿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618jyw.com
的事宜同儿子娶妻一样地位日益不分伯仲。故而,父母为了显示对女儿的重视,也加入了送亲队伍,成为和新娘一样重量级的人物。

(二) 新娘离家时礼仪的转变

迎娶时新娘故意不上轿,抱着母亲大哭一场的习俗是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规矩,最近几十年才偃旗息鼓。新娘一上轿就就意味着要变更自己的姓氏,有依依不舍之情在所难免。作为父母,目睹家里少了一口人,悲痛也理所应当,而新娘故意做出不愿意离开父母的样子嚎啕大哭,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安慰。哭得越痛心越被认为是孝女。
现代社会,交通十分发达,女子出嫁后回来看望父母已经变为极容易的事情。况且,女子出嫁也不再改变姓氏,女方家族少了一口人的观念也已经淡漠。并且现代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观念淡薄了,然而需要让丈夫抱的习俗却流传了下来。现代文明婚礼,改为由生父拉着女儿的手走到新郎面前把女儿交给新郎,新郎给岳父鞠个躬,拉着新娘的手回家。既保留了父权、夫权交接的本意,又避免让新郎、新娘当众出丑,很值得提倡。

(三) 回门仪式的转变

回亲又叫回门,是沿袭至今的婚俗,指结婚后若干日内新婚夫妇一起回到女家拜见长辈和亲友的活动。从女婿角度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角度来说,则表示出嫁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这次回门是女儿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又称走头趟,女方要做回门酒宴,以答谢女方的亲朋好友及媒人。
当今,父母对孩子的重视,使他们愿意像儿子娶妻一样将回门宴办得热闹非凡,即便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父母也希望将其办得有声有色。除正常的酒席外,有的甚至还会增加节目表演,以让饮食的同时还享受娱乐的待遇,不免会给精神生活缺乏的农民带来一定的乐趣。更有一些新人的双方父母,会把回门仪式与结婚仪式同时,加入了更多现代平等的观念,使双方众宾客享受同等的待遇。

三、婚礼仪式的复杂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婚礼婚俗的政治色彩浓重。尤其是在时代,青年结婚要服从父母和组织的安排,婚礼形式比较简单,所流露出来的婚俗也很质朴,通常新婚夫妇穿着朴素服装,在婚礼上要读几段《语录》里面的词句,结婚证上面也写着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并且婚礼现场演唱革命歌曲,所收到的婚礼祝福也不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618jyw.com
外乎是为社会主义辛勤工作、为社会主义奋斗之类的语词。
80年代以后,受改革开放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经济的全球化,也响应带来了国外文化的冲击。受国外文化的深刻影响,婚礼婚俗形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形式有了一种新气象。例如出现了婚纱摄影、婚礼摄像、婚礼乐队等服务。 90年代,开始流行酒店结婚,婚礼走出家门,省去了操办婚礼的劳累,婚礼简单而不失隆重。
时至今日,青年们的婚礼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花样百出。现代青年认为婚礼有个性,才会刻骨铭心,具有纪念意义,尤其是80后的青年更是喜欢独特另类的形式,有的青年还别出心裁的用复古的花轿迎娶新娘,组织各种车队迎娶新娘等新颖形式,甚至婚礼也有上天入地、水下结婚、空中结婚、异国结婚成为一种时尚。并且,一些大龄低收入青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举行校园婚礼,满载同学的祝福,洋溢着同学间的纯洁情感,深受大家喜爱。此外,备受青年推崇的还有旅游结婚,让婚礼婚俗异彩纷呈。
结语
学者们研究婚礼习俗变迁的依据和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即婚礼习俗作为道德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婚礼婚俗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婚礼婚俗即是一面镜子,一定的婚礼婚俗样式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以,我们了解婚礼婚俗的演变历程,观察相应的社会风尚,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顺庆. 中华文化[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岳娟娟. 嫁娶[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4]张春艳,李凤英. 关于中国当代婚俗变迁的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5]赵文芳. 新中国成立 60 年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变迁[J].长江师范学院 学报,2010(3).
[6]范文斌. 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