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重视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5390 浏览:151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因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为只有“读”才能把躺着的文本读鲜活,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只有“读”才能认识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是阅读,它是人们进行终身学习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勤于思考,而且要求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优化教法。

一、重视朗读教学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无论讲授哪种体裁的课文,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离不开朗读这个教学方式。因为,朗读本身就包含了对字、词的掌握,包含了对句子结构的认知,也包含了对文章章法的理解。并且,通过朗读和朗读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语感,促使感官全面活动,从而增强记忆,感悟和体验文本内容;有助于推广普通话,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宣传组织能力。

二、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

平常我们所说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指的是默读的能力和习惯。无论是哪个年级的语文教学都离不开默读训练,只是要求上有所区别罢了。根据课程标准对默读训练要求的阐述,要想达到各学段的默读训练的目标,教师必须加强默读的学法指导,切实落实默读训练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默读。对朗读的要求,不但教师要心中有数,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这样才能使教师教而有方,学生学而有法,使朗读教学行之有效。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在读到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读,并要求学生读出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可是,学生缺乏对作者失去生身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的体会,在两位学生朗读之后,我发现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我没有对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而是给学生介绍了一些作者的情况,然后再进行了示范朗读,让学生明白该怎样读。当讲读到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段落时,我在进行范读时,巧妙地更换了几个词语,学生可以静静地聆听,也可以跟读。随着我的一次又一次的范读,学生领会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读懂了文字背后作者所隐藏的情感。此外,我们还要注重朗读训练的形式,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通过上述可知,朗读和默读各有各的功能和作用,但两者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训练内容。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将朗读和默读两种阅读方法有机结合,使二者共同发挥作用。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让我们携手果断地踏上既务实有效又返朴归真的教学途径——朗读和默读。

三、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

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时,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那如何做到全身心投入呢?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由此可见,只有身处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因此,教师应创设有利于朗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浸在情感氛围里,从而走进课文,融入课文,把握文本内容,使教学双方的情感得到交流。当然,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离不开教师语言、肢体的渲染,所以教师应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贯穿其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如在讲《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了一篇介绍王二小机智勇敢、英勇献身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短文时,自己也感动得泪盈满眶了。学生受到了我的感染,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的距离,深深体会到了二小精神的伟大,同时他们品词析句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见,恰当的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真情,也激发了情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感悟也颇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被激发了起来,产生了极强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

四、指导阅读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阅读能力和方法。在教学时,我先教给了学生默读的方法。默读就是实现学生全身心浸染于文本语境之中的最佳途径。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式也是默读。因此,默读能力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加强默读的学法指导和训练过程。在知识高度增长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应在深入思考后给学生提示与指导,在教学中应运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我们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其他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浏览、细读,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学到更多的知识。

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和训练时,应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例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看着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染成的。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正是他们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此外,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文章和学生生活离得很远,而小学生喜欢直观、趣味性的东西,使得这些文章的教学成为了难点,现代教育手段则改变了这种状况,教师运用多媒体可把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相关画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了这片土地的美好,亲身感受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引发了感慨,引起了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地发挥,能力和知识水平也得到了相应升华。

六、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本上的文章只是精选出来的例子,要想真正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在实际中运用阅读方法,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做一些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应注意进行一些必要的摘录,随读随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进行创作笔记,如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还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阅读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阅读是成人之源,树人之本。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实践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阅读教学进行一些探索,想方设法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发展。
(责编 张翼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