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中生活数学运用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17104 浏览:728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应用数学于生活中。教师应挖掘教材,适时渗透于生活中,使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强化感知。
关键词:应用数学 实效化 情景化 适时渗透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几点认识。

一、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教师可以依据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去创设情境,向同学展示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但生活毕竟不等于数学,教师只有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并进一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在讲解“可能性大小”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春天的天气多变提出问题,得出:明天可能会下雨,可能会刮风,可能会晴天,可能会下雪等等。课堂气氛很活跃,我只提出了引导性的话语: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事情发生可能性大些,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可能性小些,如下雪。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有哪些事情发生可能性很大?我通过这个情景的引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感觉,学生积极发言,发散思维,得出“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新思路。

二、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往往又与学生的生活认知有一定的差距,使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地挖掘课本内容,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为此,一方面,教师要深挖教材,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并让学生去体验,进一步强化感知,从而达到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目的。例如,如果你有两件上衣、三条裤子,那么你会有多少种穿法?这个普通而又生活化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观察生活,做有心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捕捉身边的数学,并加以理论上的转化,让他们感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有许多客观事物的存在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就像当年人们对苹果落地熟视无睹,而牛顿却提出了万有引力。所以,教师必须有意引导,强化学生思维,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我在讲“三角形全等”中的SAS定理时,我伸出自己的两根手指,让学生观察“两根手指与指缝”的关系,每个学生都能形象地看到两根手指岔开与指缝之间形成一个两边夹角的图形,这就区分了SSA的错解。以后只要学生混淆,就伸出自己的手指看看。只要我们把生活中的细节及时捕捉,并将其与数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四、体验生活,强化感知能力

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新的数学知识后,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感知,才能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完“三视图”后,我把圆柱、圆锥、棱柱、正棱锥等模型留在教室,让学生课下亲自观摩尝试,把课堂上学到的抽象知识,通过自己的眼和手转化为具体的图形,加深印象。这些几何概念本来是抽象的,学生很难把概念与其具体意义相对应,但是由于这些表示具体意义的事物经常摆在学生的眼前、身边,他们便可以深刻地掌握,熟练地应用。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是通过课本知识的讲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教师可通过课下实习作业贴近生活等方式,强化二者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养成积极探索、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品质。

五、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传统教育将学生置于一个理性的世界中,使学生失去了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但每个学生都要在社会中生活,都要进行劳动,都会面临需处理的实际生活问题,都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教师只有把数学溶于生活之中,才能使数学教学真正达到学生趣之所在、志之所往的高度。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必须回归生活。例如,我们把“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看成吃饭时必不可少的碗和筷子的关系,或者想象成回家的路上骑自行车时,车轱辘与路面的亲密接触。三种位置关系形象生动,使学生回归于生活找背景,积极探索。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真谛,进而激发其从小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参考文献:
刘墨.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王建军.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3]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责编 高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