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浸润让生命在智慧中浸润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6112 浏览:218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堂以其特有的体验式、开放性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让老师们欣喜不已。随着实践的深入,不少老师却从开始的激动逐渐走向困惑,在强调创新、追求前卫中迷失了方向,在“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平等对话”等理念的束缚中,迷失了自我。于是,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透射着“德”的无奈,“育”的无力。要温度,也要深度,品德课堂的生命活力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更需要思维的力度,道德的内化与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指引。品德课堂是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孩子的课堂生活直接影响着他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批判地审视品德课堂的教学现状,并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才会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今后前进的步伐才会更稳健。

一、智慧的课堂,请从智慧的解读开始

【案例】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小马虎旅行记》时,创设了故事般的情境,教材中的“儿童——丁丁”,在马虎国的种种荒诞离奇的事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在笑声中体会到“小马虎”的辛酸之后,老师继续按照教材的要求提出,请孩子们续编这个“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小马虎”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纷纷想象丁丁还会出现哪些马虎粗心造成的错误,指责之声不绝于耳。这时的课堂教师已经无法控制,最终仍然没有让孩子明白该怎样克服马虎的坏习惯。
【反思】教材,你读懂了吗?在故事的情境中,让儿童体会“马虎”造成的麻烦,这是值得肯定的。可教材安排续编这个“小马虎”的故事,并不是要学生想象教材中的“儿童”是怎样继续犯错的,而是引导学生续想“小马虎”如何改掉这个毛病。案例中的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偏离了令学生从“培养细心,不马虎的品质”的教育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回到了起点。重复的教学设计,没能帮助学生解决急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努力,找到克服粗心马虎这个坏习惯的方法。而且我们都知道,低龄儿童常常喜好找别人的毛病,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没有思维深度地重复教材中“丁丁”的错误,不仅没有帮助孩子由故事联想到自己,对平时的习惯进行反思,反而助长了他们“严于对人,宽于对己”的行为。
【对策】同样的运用教材中的续编故事环节,在充分感受到“马虎”给自己及他人的生活带来的麻烦和辛酸之后,启发学生想想“丁丁喜欢这次旅行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他改掉马虎的坏习惯呢”?再次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续编故事,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导、帮助教材中的“儿童”克服“马虎”的毛病,这样帮助“丁丁”脱险的过程也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仔细认真的品质”。课堂上,虽说师生以童话故事为线索,谈论的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实际上是引领儿童经历生活中的真实事情,真正帮助课堂上的儿童实现精神成长。

二、回归生活,用孩子的心灵看世界

【案例】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册《平安回家》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学习“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学会看交通信号灯,开展了这样的活动:让一个学生手举红绿灯的指示牌,另外几个学生扮演车辆及行人在不同的车道看不同的信号灯,或停或行,或转弯。在全班集体指导后,又分小组活动。学生从开始积极地投入游戏到后来无聊地走来走去,大部分时间就这样在喧嚣中度过,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反思】这是孩子的生活吗?面对这种热闹背后只有浮躁与肤浅的课堂,我们不禁质疑:课堂上这样的活动有意义吗?这应该属于生活情境的模拟游戏活动,活动的初衷是好的,却没有考虑到“红灯停,绿灯行”的常识,孩子早在幼儿时期就已经通过儿歌、童谣等有所接触,并在父母的引导下,在生活情境中多次体验感悟。教师授课时只要调动起这些生活经验,哪怕没有安排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的头脑中也会自动浮现出这些情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扮演交通信号灯、模拟车辆的方式是在回(下转第54页)(上接第52页)归生活、帮助体验,还是在造就机器、以致更脱离实际?答案显然是后者。事实上过于简单的分小组活动不仅重复耗时,也逐渐消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对策】本课课题是《平安回家》,先让孩子们观察从学校回家的路上会遇到哪些交通标志、信号、标线,然后画一画回家的路线图。课堂上就以一条相对复杂的路线为例,用孩子喜欢的下“交通棋”的形式进行游戏活动。将教材中出现的及常见的交通标志、人行横道、路口的多向红绿灯以及过街行人按钮,用图片的形式一一出示,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交通规则。孩子们在快乐地送“小明”(虚拟人物)回家的路上便自觉意识到交通安全有多么重要,原先比较难认、难记的交通标志、标线也在“寓教于乐”的生活化方式中被牢记。实践证明,真正源于儿童生活,更贴近儿童生活的课堂才能提高品德学科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即使结束了,但真正的生活才刚开始,品德课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打开生活之门,由学生自己在真实的、每天面对的生活情境中继续完成对身边人的新认识、新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成功的期许,让课堂生活灿如夏花

【案例】我曾经在全区执教一节公开课(《品德与社会》第二册《有多少人为了我》),导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许许多多人正为我们辛勤付出,于是安排分小组讨论并记录下“在社会中,到底有多少人在为我的健康成长、幸福生活而忙碌”?再请组长以竞赛的方式汇报,而其他学生只有等待。当孩子说得兴起时,我又怕耽误太多时间而影响后面的教学,便赶紧打断。学生那执著高举的小手,被打断的黯淡眼神,让人深思……
【反思】鼓励,你学会了吗?公开课上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遇到小组讨论总会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来汇报。长此以往,课堂创造出的是个别的精英,大多数学生却成了课堂上的“多余人”“冷漠者”。在上一课例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语言 “抢断”学生的发言……这样的唯教案、唯自我的教学难道还是“人的教育”吗?善于表现,充满求知欲的学生遭到这样的打击,还能再开启那“德性生长”的大门吗?答案是否定的。
【对策】课堂是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这个特定的生活空间,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家园,精神生命的成长需要激励。在上一课例中,我们不妨给孩子自主的权利,在各小组讨论完毕后选派代表汇报,其他小组成员予以补充。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听得也格外认真。老师也努力倾听,别急着“过教案”,学生补充的劳动者越多,不正说明“为我们成长付出辛劳的人”越多吗?同时还应及时鼓励后来积极补充的孩子,说明他们是生活的有心人啊!当学生心情愉悦时,相信他们的内心体验更深刻,道德评价更准确,反应更敏捷,品德教学也将走进“带着情绪去体验情境的第三个时代”(斯托曼)。
在新课程理念下,近距离审视我们的日常教学实践,不难发现真正的品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塑造的是人格,唤起的是精神,品德教育具有更长远的意义。因此,着眼于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品德课堂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我相信,当我们在课堂上与孩子实现沟通心灵的对话时,课堂就会流淌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栖居,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课堂教学就是美丽的、有价值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放眼孩子的生命成长,改造我们的课堂,放飞孩子的想象,那么教与学就都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