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中小学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比较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17271 浏览:731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了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并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而校长作为领导者的责任重大。规划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列入校长工作绩效考评内容,并要求提升其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同时逐步完善管理类的评价标准。因此,为契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制定完善的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注重愿景的评估、关注师生发展和环境建设、注重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注重对信息化的推动和落实等五个方面对我国标准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信息化领导力; 评价标准; 比较研究
[] A
[作者简介] 孙祯祥(1953—),男,山东莱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化、教育管理等研究。E-mail:sunzx@zjnu.cn。
一、引 言
2012年3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在充分肯定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和地位的同时,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诸多不足,如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等,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规划指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尽快完善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技术类和管理类标准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类指标等系列标准规范,推进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校长和管理者作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引领者,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可持续发展自然成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对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期望能为我国标准的制定提供启示和建议,以契合信息化规划的要求,促进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规范的建设。

二、国内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网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为关键字搜索,共查阅到有关信息化领导力的文献36篇,在这些文献以及相关的二次参考文献中发现,能够体现评价标准的相关文章还是比较多的,但与在外文文献库“ERIC”中搜索到的关于校长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文章相比,国内研究明显不足。同时发现国外的标准主要是一些学术机构拟定的,而且研究相比国内起步较早,并在很多学校的校长领导力评价过程中得以成功应用。如美国《学校领导政策标准》自产生以来,已经指导了40个州的教育领导政策和教育领导实践,而且全美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用这个标准来认证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内容,并基于该标准修改了证书规则。[3]而国内相关标准则多是学者的研究建议。经过整理后,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的16项标准,选其中主要的标准来作比较研究,见表1、表2。

三、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分析

通过仔细阅读国内外校长领导力评价标准,各标准所包含的指标项目基本一致,即由愿景、教学、学校文化建设、管理、评价、公共关系建设等六大方面构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校长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构成进行了综合和重新归纳,主要由以下七部分构成,即信息化愿景、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化教与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信息化评价、信息素养及影响力。本文利用SPSS18.0将这七大指标的具体条目进行了量化(包含某项指标为1,不包含为0),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标准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以找到可借鉴的指标要素,并结合自身的意见和感受为我国标准制定和项目的确定提供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一)信息化愿景规划建设

简单来讲,愿景领导力是指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规划和设计的能力。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愿景领导力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有较多的信息化评价标准成果。综合阅读收集到的国内外文献,笔者将愿景领导力的二级指标概括为以下几项:与合作人共同制定并实现愿景;阐述远景目标;制定并实施计划;连续不断地实施改进;调节评估计划的进展。根据这几项指标,笔者对各标准进行了分析,各指标项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但国内的标准优秀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中,无论是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还是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相比较国外标准都明显不成熟,主要有两方面不足,详细分析结果如图1、图2。
从图1、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和《学校领导标准》的愿景指标中都将调节和改进愿景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更值得一提的是,英美两国整个标准都经过了二次修改使其逐步完善,[11]这在我国的有关标准中却被忽略了,而评估及修改才是确保愿景正确发展的保障。即使在收集到的所有文献中,也只有43.8%的标准关注了这一指标。因此,在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愿景指标确定中,愿景的评估及修改这两项指标是非常必要的。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环境建设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通常是指硬件环境建设,但软件环境也是校园环境中的一种,例如人力资源建设、资源建设等都可被认为是软件环境建设。这也契合了谢忠新曾将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人力资源统归为信息化环境建设这一观点。[12]因此,本文将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全部归为信息化环境建设,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环境建设和评估系统建设等五类。根据这五项指标,笔者将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有为1,无为0),并作了相关性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比例都是53.3%,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比例为46.7%,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环境的比例为40%,而创建促进学生进步的信息化评估系统的比例才达20%,如图3所示。
这些指标比例说明在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过程中,校长对学校人力资源建设的贡献及重视度依旧是弱项指标,而人力资源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部分,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学,都离不开教师队伍,这正是《十年规划》提出的要求,要求尽快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推进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发展。针对教师能力培训,《十年规划》提出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即“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开发面向各级各类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系列教材和在线课程,实行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13]而对于促进学生进步的评估系统基本是忽略的。美国《教育领导政策标准》中这一指标正是基于学生发展这个核心提出来的。[14][15]我国的学者肖玉敏也将学生发展放在核心地位,但只是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并没有具体、突出的行为来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因此,在标准制定时,具体化的行为指标是必要的。

(三)信息化教与学

相关资料表明,学校领导作为直接的教育领导者,其领导行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教学正是通过校长的教学领导,提高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信息化教育质量。通过阅读文献不难看出,校长的教学领导能力一直都是评价校长能力中国论文中心www.618jyw.com
的重要指标。化方在其标准中列出两条校长的教学领导标准:①指导信息化教学;②指导信息化教研。[16]《面向管理者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9》也强调了领导者的教学领导行为,即能够为全体学生创建、发展和维持一种严谨的、相关的、吸引人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充满活力的数字化学习文化,并列出了五条指标。[17]在SPSS中,笔者利用描述统计分析中的频率分析,分别将国内外指标中信息化教学指标比例进行了统计,整理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的指标都将教学作为重要指标项,但各指标存在明显差别。尤其是在最佳化质量教学时间运用和评估教学方面,我国标准存在明显不足。
《十年规划》要求我们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坚持四项工作方针,其中的一条方针如下:“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即面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18]”这正是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学校领导者要为学生创建最佳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在信息化指标建设中,最佳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相关技术及有效资源利用指标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信息化管理

学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需要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校长作为最高领导者,其信息化管理能力是信息化进程顺畅发展的保障。管理包括管理制度的建设,人、物、资源管理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的指标。根据这几类内容,并参照现有的各项标准,笔者将信息化管理类指标概括为七项。在对国内外标准进行分析后发现,国外的标准相对比较完善和合理化。例如,在《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以及英国《国家校长专业资格鉴定NPQH》中,都将校长是否支持发展分布式领导力作为衡量校长领导力的重要指标。另外,《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还将是否制定有序的步骤以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进行列为一项重要指标,这在国内的指标中却从未涉及。在管理过程中,若要保证管理有序进行,相应的步骤和计划是必要的。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还很不完善,而这些指标在国外标准中相对比较完善,这也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校长在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跟随信息化进程加大变革力度,展开“创新型”管理,逐步实现真正的信息化管理。

(五)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

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信息化通道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家长、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建议,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需要通过各种信息化途径与校外进行沟通。因此,其信息化沟通能力是衡量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标准基本都包含了这项指标,笔者借鉴其指标项目并根据信息化沟通需求范围,认为校长的沟通是指与教职工、家长、上级领导及外校的沟通。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基本都包括了这四项内容,“与家庭和社区成员进行合作,回应多元化的社区利益与需求,调动社区的各种资源[19]”,这是《学校领导政策标准》中列出的指标。国内学者在标准中也都提出了这项指标。因此可以看出,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标准在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指标方面具有相同的意向,不存在大的差异。

(六)信息化评价

国内很多学者都对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进行了相关研究,且构成中都包括了信息化评价能力。如王佑镁[20]指出信息化领导力包括信息技术规划与评估能力;谢忠新[21]指出信息化领导力包括信息化评价与发展能力等。
根据国内外标准研究,笔者将信息化评价能力概括为五项,即教学评价、教学资源评价、人力资源评价、管理评价和环境建设评价。通过将国内外标准的对比分析,各标准都相应地包含了这几项指标,如化方在标准中列出的一级指标为信息化管理评价能力,这与笔者分类是相同的。《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也是如此,单独将评价与评估列为一个项目,包括教学评价、管理评价、资源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与国内的标准在内容上是相同的。而国外的很多标准将评价分别包含在教学、资源管理及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二级指标中,如《美国教育领导政策标准》中“调整与评估教学项目的影响”是教学的二级指标。从这些比较结果来看,国内外在对校长进行评价时,都将信息化评价能力作为校长领导力的重要部分。

(七)校长个人影响力

校长个人影响力通常是指校长的号召力,而号召力来源于校长的能力及德行,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影响全校师生。因此,校长的个人素养、道德及法规的引导力皆属于个人影响力范畴,即通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意识、道德及法律的引导力去影响全校师生,共同实现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目标。通过分析现有的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发现,校长的个人影响力一直以来都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标准也都包含了这项指标。
因此,在对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研究及完善的过程中,校长自身影响力将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尽快提升校长化能力,从而扩大自身影响力。

四、国外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一)标准中信息化愿景项目指标的建立应关注愿景评估及修改

愿景建设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中非常重要且国内外标准都关注的一项指标。但通过指标分析发现,美国的《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和《学校领导标准》都提及愿景的实施改进、评估修改,但这两项指标多在国内标准愿景项目中存在问题。达尔文曾在《进化论》中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成不变的事物终究会因不符合社会要求而被淘汰。同样地,信息化领导力愿景作为指导信息化发展的标杆,如果不适应社会需求,就是不合理的,也最终会使信息化发展偏离原本的目标。因此,在愿景提出之初并不能确保它的准确性,只有经过实践的证明和反馈,并不断评估和修改才能更加准确。我国的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中对愿景的描述并未列出这项指标。相比较而言,国外明显注重了愿景的评价,并使得标准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因此,为了加快《十年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将我国信息化愿景的规划建设指标进行完善,成为集制定、实施及评估为一体的愿景指标项目。另一方面,《十年规划》在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建设教育信息化标准测试与认证机构,加大标准推广应用力度,并在2015年形成初步完善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设立标准咨询培训、测试认证和推广应用服务机构。因此,需要按照行动计划和要求,将学者、教育机构或者管理人员纳入一个团队,建立整套包括制定、认证、评估及宣传推广的权威性的机构,加快标准的制定进程。

(二)标准中应体现创建优质的信息化环境,关注师生发展的主题

信息化环境建设历来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软环境的建设。如前面分析结果所示,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环境比例为40%,人力资源建设的比例不足50%,而创建促进学生进步的信息化评估系统只有2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评价校长领导力时忽略了校长在队伍建设方面、师生发展方面的绩效评价。同时,《十年规划》中要求尽快加强队伍建设,并提出针对教师能力提升展开各项培训工作,同时将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作为一项信息化任务。而优质的信息化环境是支撑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十年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因此,校长在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方面需付出诸多努力,这也是评价其信息化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教师能力培训,《十年规划中》还提出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即“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开发面向各级各类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系列教材和在线课程,实行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22]校长及领导团队需要按照《十年规划》中的要求,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平台,促进教师发展,建设更好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环境。同样,学生的发展更加离不开校长的关怀。在前面曾提到,国外很多标准都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提出的,并在标准中要求校长能够创建激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创建促进学生进步的信息化评估系统,且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在制定标准过程中,要关注校长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为学生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三)标准中信息化教学项目制定应侧重校长对有效教学的支持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校长作为教育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在学校发展中校长扮演着多重角色,而在信息化社会,校长作为教学者的身份越来越明显,教学领导力已成为衡量校长学识的重要标尺。作为教学领导者,校长需要积极为教师和学生建设优质教学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指导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带领教师展开信息化研究。但作为教学领导者,最终的目标是促进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这就关系到有效教学时间的运用和最佳技术支持教学的运用。校长需要引领教师探索支持教学的最佳技术和最佳时间,并在实施有效教学后给予实时评估,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国外对校长教学的要求值得我们借鉴。将校长对最佳时间的运用以及技术支持的探索列入信息化教学指标,既是评价标准又作为努力目标,使校长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领导者。

(四)校长及团队领导需制定有序的管理步骤,以促进实现信息化管理创新

有序的信息化管理是保障学校顺畅发展的最基本要求。针对信息化管理,《十年规划》中提到:“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在前面的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中,我们知道国内的信息化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对“分布式领导、团队领导”的忽视,“无完善的管理计划”等。即使在国外,对校长评价中发展分布式领导力的比重也较低。虽然已经关注团队领导的形成,但并未在学校真正实施,传统的管理模式依旧存在。我们知道高绩效的管理离不开整个领导团体,分工有序的组织管理才是信息化进程顺畅发展的保障。因此,校长作为最高领导者,需支持分布式领导力和团队领导的形成,下放权限,将权力分布在各个组织甚至教师团体中,并与领导团体共同制定有序的管理步骤以及清晰的管理分工,以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进行,真正地将“创新性管理”付诸实践。在标准的项目确定过程中,应将这项指标清晰列出,使其成为评价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因素。

(五)标准应注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重校长对信息化保障措施的推动和落实
保障措施最典型的就是法律法规的完善,这也是校长个人素养提升的要求,但法律法规不是唯一的保障,《十年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政策法规、技术服务、经费投入等。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主导,为保障信息化顺利进行,校长及领导团体急需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可以根据《十年规划》提到的“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和理顺关系、完善技术支持机构,推进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等等。我们知道,现在中小学信息化管理杂乱无章,网络管理人员一人多用,使得中小学信息化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校长作为领导者,要与《十年规划》的要求保持一致,积极主动加强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制定并遵循相应的信息化政策和法规,设立专门的技术服务部门,并努力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募集更多的资金,保障学校信息化资源充足,让全校师生都能拥有良好的信息化工作和学习环境。与此同时,积极与其他部门及学校合作,共同推进信息化保障措施的完善和落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