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批判性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批判性阅读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35426 浏览:1606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摘 要:阅读教学是使学生在阅读、评价、讨论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一种自我教育过程,而“批判式阅读”更是能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充分弘扬学生阅读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阅读
1002-7661(2013)05-049-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使学生在阅读、评价、讨论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一种自我教育过程,它不仅能展示阅读过程,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乃至语文素养,而且对培养学生读书的主人态度和创造精神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批判性阅读”做为有别于过去那种全盘接受一切思想和感情的传统阅读的新型阅读方式,在近年来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批判性阅读”成了我们在探索阅读教学创新模式时必须重视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对批判性阅读的正确理解

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就提出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阅读思想。批判性阅读是指读者运用自已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审美品味对阅读对象进行品评判断。具体地说是一方面对阅读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否定、反驳与匡正,另一方面对阅读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阐扬与补充。中学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和形式、文本进行更深入地感受、理解、继而创造性地发表自已的见解,所以提倡批判性阅读并不代表要否认欣赏性阅读,它们两个分别是对阅读文本的“钻进去”与“走出来”,批判性阅读是阅读学习的高级阶段过程,是作为欣赏性阅读的有机补充。批判性阅读不仅是新课程的提倡,更是时展的需求。

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提供“批判空间”, 诱发“批判意识”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他们在阅读课文时都会带有个人的阅历经验、情感认知等。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和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品尝课文。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看法,怀疑书本结论,怀疑教师和同学的观点。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平等的、自由的教学空间里或发表观点、或提出疑问、或反驳意见、或共同讨论,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自已原先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而进行这种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寻求惟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明确如何从多角度出发理解课文的意义,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批判意识的诱发,依赖于教师创造各种机会、探索出各种引导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眼光看问题。

2、确定阅读重点,把握批判方向

在批判性阅读教学中,由于阅读个体个性的不同,学生阅读发现的问题有时会比较分散,有时甚至会因受阅读水平限制而提出一些非理性或者是无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就曾有学生提出:父亲过铁道,爬月台是违反交通安全的。提出这样的问题无可厚非,因为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所以课堂上肯定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此时,做为教师首先要肯定支持学生的质疑,其次要学会筛选,选取那些对于阅读批判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比如对个别学生浅显的问题,可以让他们自已去交流解决;对类似的问题,可以集中归类讨论;对有其他价值的问题,除在课堂上讨论外,更可以延伸至课外继续研究。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已的阅读发现和批判质疑的具体情况而定,通过“对话教育”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创作的历史渊源或背景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质疑及批判。让学生知道:批判性阅读是冷静理智的、客观不带偏见的“有创意的阅读”。

3、教学精心设计,高效阅读效果

要达到高效的批判性阅读效果,教师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利于学生进行高效批判性阅读的问题,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许多问题的理解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有讨论,没有唯一的绝对的“标准答案”,而是由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已去发现和认识。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但点拨只点明问题的关键,不是把结论和盘托出,既不能太明太露,也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应该穿针引线、旁敲侧击。好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阅读。在积极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调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体验复杂的阅读过程,理解文本的意义。

三、批判性阅读的现实意义

批判性阅读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阅读中只是一味地“吞食”文本,不进行审视,不去质疑,只会是“食而不知其味”。对文本的阅读,不再以解读范式为束缚,不再以作者与教材编者的解读为准绳,而是让学生开放地、自主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在这样的批判性阅读过程中,不仅老师可直接且及时地得到有关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提升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更加深切地感知作品的意蕴,更加近距离地触摸到作者的脉搏,同时向文本渗透进自已的情感与认知。在开放、多元的现实社会里,这种“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收获。“批判式阅读”是能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充分弘扬学生阅读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将对全面提升体素质,让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个人的思想、文化、审美等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Shirley R. Steinberg Joe L.Kincheloe(主编)易进(译).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会,2002.
[3] 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