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其对初中数学课标教材适标性及其对教学推动作用调研怎样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23556 浏览:996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材有否体现课程标准要求,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我们开展浙教版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教材)的适标性及其对教学促进作用的专题调研,意在为教材修订和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一、调研方法

本调研在问卷调查和面谈的基础上进行,问卷和面谈方法如下:

(一)样本选取

采用分层抽样方式,在全省用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10个市,每市选取有代表性的两个县(市、区),每县(市、区)选取城区、乡镇、农村各一所学校,即每市选取6所学校,10个市共60所学校(以下称这60所学校为本次调研的样本学校)的部分师生.

(二)面谈和问卷

1.面谈
(1)教师面谈
在每一所样本学校中请1位八年级或九年级的教师面谈,要求每市6所学校的6位老师有一定的教学年限结构和男女比例,结果如表1.
表1 面谈教师教龄、性别结构表
面谈问题如下:
①您认为本套教材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
②对于本套教材,您最喜欢它的哪些方面?
③您认为本套教材的主要不足有哪些?
④您对本套教材还有哪些建议?
(2)学生面谈
在每个面谈教师所任教的的班级中选成绩相对较好、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各1名进行面谈,参加面谈学生的年级和性别结构见表2.
表2 面谈学生年级、性别结构表
面谈问题如下:
①对于数学教材,你最喜欢它的哪些方面?
②你认为数学教材的主要不足有哪些?
③你对数学教材有哪些建议?
2.问卷
(1)教师问卷
向样本学校的全体数学教师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4份. 参与问卷调查教师的教龄及使用浙教版教材的年限见表3. 有7

1. 8%的教师使用浙教版课标教材的年限在3年以上.

表3 问卷教师教龄和使用浙教版课标教材年限
(2)学生问卷
在每个面谈教师所任教的班级中任选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23份. 参与问卷调查学生所在学校地域分布和学校类别见表4.
表4 问卷学生所在学校地域分布和学校类别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 教师认为教材与《课程标准》要求的一致性程度高

对教材内容和要求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符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 教师认为浙教版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与《课程标准》基本一致的分别占88. 39%和81%,认为内容偏多和偏少的分别占7. 1%和2. 8%,认为要求偏高和偏低的分别占11. 9%和5. 1%,这与样本学校中有生源较好的城镇学校和生源相对困难的农村学校有关,但认为要求偏高和内容偏多的稍多于认为要求偏低和内容偏少的比例.

2. 教材中多数栏目的设计得到教师认可和学生喜欢

对浙教版教材的主要栏目:节前图与节前语、探究活动、设计题、课题学习、引导思维栏目(如“合作学习”“做一做”“想一想”等)以及例题设计质量的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见图2. 认为较好或很好的依次占68. 1%、67. 8%、55. 3%、63. 2%、78. 2%和78. 5%,除设计题和课题学习外,认为较好或很好的比例均超过三分之二. 说明这些栏目的设计质量较好,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 认为设计题和课题学习很好或较好的教师的比例未达三分之二,这两个栏目着重体现课程内容中“综合与实践”的要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新增内容. 编写难度大,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此外可能还与教师缺乏“综合与实践”教学经验和重视程度有关. 参与面谈的教师充分肯定这两个栏目的设计,材料新颖,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但完成这两个栏目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操作上有些难度.
学生对教材中各栏目喜好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如图3. 学生对教材中的节前图与节前语、探究活动、设计题、课题学习、目标与评定、阅读材料表示很喜欢或比较喜欢的依次占70. 4%、68. 1%、61. 7%、70. 6%、75. 2%、81. 2%,可见除设计题受学生喜好程度略低外,其余栏目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欢.

3. 多数师生认为教材内容能有效促进学习

教材内容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见图4. 教师关于浙教版数学教材中的节前图与节前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引导思维栏目(如“合作学习”“做一做”“想一想”等)对学生掌握相关内容,目标与评定栏目对落实教学目标,阅读材料对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等方面作用大不大的评价,认为很有作用或较有作用的依次占56. 6%、90. 0%、86. 8%、79%. 可见,引导思维栏目、目标与评定、阅读材料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较大,但有较多的教师(45. 4%)认为章前、节前语与图对学习的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促进作用一般或作用不大. 这除了编写上有待改进外,可能与教师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有关.
关于教材中的章前图、章前语、节前图、节前语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引导思维栏目(如“合作学习”“做一做”“想一想”等)对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例题对学好数学,目标与评定对检测本章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阅读材料的内容对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插图对理解数学知识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等方面帮助大不大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见图5,认为很有帮助或较有帮助的学生依次占62. 6%、8

1. 7%、86. 7%、75. 8%、72. 4%、69. 6%.

4. 教师认为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或渗透比较充分

对教材在揭示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调查结果见图6. 认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或渗透很充分或比较充分的占75. 5%,认为不太充分或不充分的占9. 5%,可见,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得到多数教师的认可.5. 教师认为教材能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对教材使用后,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见图7.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很好或较好的分别达77. 3%和74. 0%;认为在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方面做得很好或较好的分别占50. 2%、77. 2%、73. 6%、69. 0%、64. 3%、64. 4%. 可见,教材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做得较好,在运算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6. 师生对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认识上有分歧

有关计算器、计算机等现在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如图8. 认为教材安排的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很有用或较有用的教师占52. 2%,认为用处不大的占40%,认为没用的占7. 8%. 可见近半数的教师认为作用不大或没用. 从面谈中获悉,教材中编入计算器内容后,有些学生产生运算依赖,一些很基本的计算也用计算器完成,导致心算、口算、笔算能力下降. 在目前高考不能使用计算器的情况下,不利于高中学习和高考.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见图9.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69. 8%)认为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很有用或较有用,认可程度明显高于教师.

三、对教学的启示

1. 用教材教是依标施教的主要途径

从调研结果看,教材很好地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教材的绝大多数栏目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符合课标要求的学习资源,教材中的“合作学习”“想一想”“做一做”“探究活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学习活动的平台.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首先以教材为平台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边阅读边思考,配合动手计算、画图等,其次借助计算、推理以及图形的几何直观,经历知识的探索、形成和发展过程. 对于例题要引导学生先看题目,尝试自主解答,再看分析和解答. 一方面检查自主解答的能力,另一方面比较自己解答与教材解答的异同,对有多种解法的,要分析各种解法的优劣,从中积累简化与优化解题途径的经验. 在例题学习后,要及时完成教材的课内练习和作业题A组题,选做B组和C组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每一位学生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变式、补充资源等方式,进行拓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切忌将教材束之高阁,偏离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要求随意发挥,造成教学低效.

2. 设计题、课题学习的编写及其教学实施有待进一步改进

教材中的设计题和课题学习,着重体现课程标准“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设计题”是一种新颖的问题形式,通常设定一个或一系列任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解决或完成它首先要理解问题中的任务,然后设计方案,通过收集数据、寻找资料、查阅参考文献、观察实例、测量实物、归纳猜想、绘制图表、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等才能完成,完成后还需将研究结果形成书面或口头报告. 完成设计题需要较长的时间,也可以称作长作业. “课题学习”有点类似案例教学,首先提出一个或一系列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并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或给出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示范供学生学习,然后请学生再自己提出类似的或具有拓展性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以此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题和课题学习与传统的作业题相比较,知识方法的综合度大,能力要求高,花费时间多. 传统课程中少有这样的内容,因此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都在探索之中,有待不断完善和改进.

3. 正视计算器等信息技术的作用,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离不开数学,反过来又促进数学的发展. 计算器、计算机是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探索数学规律的有效工具,为此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领域,像信息技术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势不可当. 但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还较弱,如果教师不加引导,一些基本的计算也用计算器,就不利于运算能力的培养. 学生用笔算、心算完成基本计算,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并在尝试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提高简化与优化运算的能力. 为此教师要正视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一方面鼓励和指导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机探索数学规律、开展数学实验,解决一些数据较多、数值较大的相关运算,利用互联网查阅数学资源,开拓数学视野,另一方面,对有理数、实数的一些运算提出必须笔算完成的明确要求,确保基本运算能力的达成,避免严禁使用和滥用两个极端.
(本次调研得到范良火博士的指导,王利明、巩子坤、金才华老师及各初中数学教研员协助问卷、面谈实施及数据汇总,在此一并致谢!) 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