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课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探索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9618 浏览:348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创新思维;数学教学;新课标
1002-7661(2013)25-097-0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新课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焦点,提出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相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农村小学由于存在的诸多不足,如硬件设施、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一方面相对滞后,甚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因此,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做好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应立足于农村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当地教育特色,把握课改契机,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建农村数学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标改革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满怀信心的相信他们在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有能力逐步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而学生也比以前活泼、大胆,敢提出老师的错误,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今天的中小学素质就是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无论是从小学数学目标来看,还是从社会对教育、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去思考,目前的教学现状都必须进行改革,必须让课堂教学真正从“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转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轨道上来,使学生不但掌握学习结果,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疑生欲,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问:“王奶奶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心理上便产生了希望了解这一奇怪的愿望,同时也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三、注重作业的创新设置

作业布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咱们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课内课外学习主要以布置作业为主,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出发,作业应当减少重复设置和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题:“姑挂乡修一条长1200米的马路,前3天修了这条路的1/4,照这样的效率,乘下的路还需要多少天才能修完?”(请用多种方法解答)这种题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接替的灵活性、多样性,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由于农村学生大多接触到多种农事农活,甚至帮助父母做过小生意等。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壮大了农村孩子的胆量,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五、诱发灵感,突破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而言之,人贵在创新。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担当起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苏]赞可夫.译者:杜殿坤,余翔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
韩敬波.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3] 沈徐建.数学生活力[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