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创新能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7091 浏览:230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那么,怎样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创设情景、鼓励质疑、激发求异,以此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1002-7661(2013)27-026-01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启蒙时期,创新意识必须从这时开始孕育。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创设情景、鼓励质疑、激发求异,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创新。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618jyw.com
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等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一、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如:我在班级内提倡“人人是班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小主人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发展创新,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课堂是孩子的,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二、在课堂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维持和集中。有利于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前提。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全心地投入学习。如我在教“能被2整除的数”时,我改变按书本先出现2的1倍、2倍、3倍……是多少的表格式的方法,而是一上课就说:“同学们,你随便说出一个整数,老师可以马上告诉你它能否被2整除,想考考老师吗?”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都提上来了,学生每说一个整数,我马上判断,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1能,2不能,写在黑板上。在一轮“考老师”后,大多数同学纷纷举手要求:“我也会,你考我!”听到这样的呼声,再看他们充满自信的脸,我迅速调整教学程序方法,随口说一些数,学生真的能判断出能否被2整除,我也把这些数写到两大类能与不能的数中。这时,我提出:“你们能找出规律吗?”这一设问引导学生找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因此在教“能被5整除的数”时,学生同样能很快地自己总结出方法。实践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三、鼓励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和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时,才有创新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在教学中,我时常留时间给学生质疑,说出心中的疑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

四、激发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

多向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从不同角度,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综合、实现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展开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人教版新课标数学第二册“十几减9”的教学中,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用“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而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如“12-9=?”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有五种:

1、模仿例1的方法,想9+( )=12,因为9+3=12,所以12-9=3;

2、利用例题中的红花图,图上共有12朵红花,虚线圈了9朵,外面只剩3朵,可以得出12-9=3;

3、可以把9分解成2和7,12-2=10,10-7=3;

4、可以把12分成10和2,10-9=1,1+2=3,得到12-9=3;

5、先用9-2=7,再用10-7=3,所以12-9=3。

学生通过自已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算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创造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姚根红.浅谈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河南教育.20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