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尝试“同课异构”新尝试要求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16026 浏览:703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引言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能较直观地展现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设计与风格,为探讨教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已为广大一线教师熟知和接受。但时间一长,教师对这种活动形式缺乏新鲜感,活动的有效度大大降低。因此,传统机制下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形式面临挑战,这就需要创新,以激活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

二、“同课异构”中的可变元素

为了保证“同课异构”这一活动形式的经久不衰,就需要对它进行改良创新,使之充满新鲜感。而改良创新首先需要对活动形式内在元素进行考量与分析。“同课异构”的教研,一般由教学问题、教学材料、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环境、活动环境这些元素构成。在这些元素中,教学材料、授课环境、活动环境往往是常量,因为既然是“同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材料相同,再者活动场所基本都是固定的,授课环境、活动环境也就没什么变化。然后看授课教师、授课对象,这些涉及“异构”的元素必然是变量,由于教学设计的差异,课堂中所折射的教学问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是自变量,教学问题是因变量,这些是“同课异构”中可改变的元素。

三、新型“同课异构”的构建

既然已经找到“同课异构”中的可变性元素,就不妨尝试对这些元素做一些改变。在改变中,笔者认为重点要放在自变量上,即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在一次高中英语新课程全员培训活动中,笔者就尝试了这样的变革。活动分高一与高二两段培训,共有6节研讨课,高一、高二各3节,授课教材全部相同。首先笔者将授课教师拉开跨度,每段培训中的3节课分别由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外籍教师执教,高中教师有大学任教经历,初中教师具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经验,外籍教师由英国领事馆文化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英语语言助教项目派遣;同时将授课对象也拉开跨度,分别为初三、高一、高二学生,打破了原先不同教师使用材为同一年级学生授课的方式,在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大跨度的挑战,新型的“同课异构”由此而诞生。

四、新型“同课异构”的特征

1. 课堂文化的差异性

在这种新型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同一内容的课题分别由中方和外方教师执教,由于中外教师所接受的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其课堂文化必然有差异。中方教师较关注阅读技能的培养与文本的深度理解,课中往往采用教师主导下的问答与讨论方式,教学组织比较紧凑,抽象思维成分较高;而外方教师较关注教学活动组织与学生学习状况,课中多采用基于师生交流的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活动形式,教学组织相对松散和随意,注重形象思维。

2. 教学层次的差异性

在新型“同课异构”活动中,学生分别来自初三、高一和高二,他们面对的却是相同的教学材料。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上必然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文本认知的差异。活动所提供的教学材料是一篇关于对“memory”真正含义理解的短文(文章详见教学月刊网站“资料下载”中的“原文选登”),文章不长,语言也不难。但是学生一般只从表面理解“memory”的意义,对文中所表述的概念缺乏一定的感知,不同层次学生对“memory”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在理解过程中思维模式也不一样,特别是文中提到“memory”与“remembering”的区别,对初三和高一学生来说理解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由于三位执教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与教研经历,他们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三教师的课主要从培养学生阅读的微技能入手设计,让学生通过skimming了解文章大意和抓取中心词“memory”以及通过scanning完成信息正误判断和回答细节性问题,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和查找主题句的能力。中方高中英语教师曾有大学任教经历,其教学设计站位较高,从赏析角度出发,对文本中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特别通过梳理作者和她母亲对于“memory”的反应来揭示文章主题。外籍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生活化,主要从“memory”的功能入手设计,依托文本内容,让学生理解“memory”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基于“差异”的问题研究

教研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育的价值。既然新型的“同课异构”呈现课堂文化与教学层次的差异,那么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创新载体,在教师对这种形式充满好奇的氛围中研究基于“差异”的各种教学问题。由于这种新型的“同课异构”教研形式在教师和学生跨度上的拉开,其显现的问题会更加鲜明与突出,具体表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两个方面。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中,其中有一项为“文化意识”,其内容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主要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从而借助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鉴别能力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时代,国际交流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课例回放】
从这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方两位教师的目标定位主要锁定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方面,文化意识比较淡薄。而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所处两个文化背景,客观上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不妨看下外籍教师高二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导入。①展示18位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名人,大多数学生是熟悉的。然后让学生回忆刚才看到了多少名人,以此来考查学生的“memory”。②让学生谈谈“memory”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介绍文章作者。(3)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然后采用小组竞赛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方式,让学生回答涉及文章内容的细节性问题。(4)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然后汇报讨论的内容:① How do you think Christine felt when she found out that both her husband and mother were ill?② Do you agree with Christine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memory and remembering?(5)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曾有的“memory”,然后提问一部分学生。(6)让学生谈谈如何来保存记忆。(7)课堂小结:概括“memory”的重要性。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618jyw.com
由此,通过这种差异性对比,我们来反思目前的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笔者所在地区的高中在高一起始阶段都安排了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反映,效果不是很明显,特别是高一新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比较弱。以上的“同课异构”告诉了我们一个隐性的差异,那就是思维能力的差异,这是在我们目前初高中衔接教学中不太容易发现的问题。高中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上与初中有一个质的飞跃,如果在衔接教学中不进行思维层面的衔接,只是局限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等方面,这种衔接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思维概念比较抽象,要在这个层面上研究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是一个难题。可喜的是,以上两节课能给予我们解决这个难题一些启示。
(1)阅读教学中任务的设置是一个关键
在高中英语起始阶段,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角度看,需要从对事实的简单判断逐步向对事实进行分析和概括过渡。在阅读教学中,设问非常重要,提问要多元化,有层次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开拓。
(2)在衔接教学中,从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入手培养
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有: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其中最基本的是比较这种方式,在高中起始阶段,阅读教学中可以不断运用此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异同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概括,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合理的发展。
(3)依托文本解读,开展思维训练
每篇文章有主题与中心,让学生慢慢学会梳理细节,在梳理中提炼主题,促使学生养成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与展示,让学生逐渐养成“陈述观点,并加以佐证”的思维习惯。
六、结语
如何使一项常规的教研活动变得有活力?笔者在本文探讨的新型“同课异构”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618jyw.com
形式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在这次尝试中,笔者发现了我们易忽视的两种关系,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促使我们回归语言本质来反思英语教学,并借助这个载体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修正某些英语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陈琳,王蔷,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5.
徐雁光. 依托高考英语语料,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7):2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