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情画意巧用多媒体,让古诗教学尽显诗情画意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27477 浏览:1222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古诗文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品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由于古诗距离我们时间久远,形式结构、遣词造句等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又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对古诗还难以理解感悟。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以其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中的缺憾,为构建新型的古诗教学模式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文画音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和想象结合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走进古诗文的诗情画意中。

一、创设情境,欣赏古诗的画面美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诗中图画,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作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将画面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尽情欣赏领略古诗的画面美。例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诗人对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极力渲染描写,表现了内心抑制不住的赞叹之情。学生诵读有声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写意的国画:十里荷香,画面色彩淡雅渲染,虚实相衬,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再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伴着哗哗的瀑布声,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的情境: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李白孤身一人来到庐山瀑布脚下,只见太阳照射在美丽的香炉峰上,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云烟,烟雾袅袅,若隐若现,宛若仙境。这时哗哗响着的巨大水声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循声找去,只见一条瀑布从山顶上飞流直下,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水雾蒸腾,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李白隽永的诗句顿时化作形象可感的动态画像,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使学生立刻“未入诗先入境”。这样借助多媒体将诗中的事物、景象形象化,让学生有具体的画面可感,使其油然而生愉悦之情,兴趣盎然地进入诗歌的学习中。

二、品词析句,体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练。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充分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比如,高鼎的《村居》一诗中“醉”字是整首诗的灵魂,它将堤岸、杨柳、小草、黄莺都写活了,它们都沉醉于迷蒙的春景中,但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个字的深刻内涵的。教学时,我安排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自由点击欣赏与诗歌配套的录像:春光明媚,小草从睡梦中醒来,吐出被春风染绿的嫩芽自由地生长;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在高空中自由飞翔,仿佛在歌唱春天;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秀发,抚摸堤岸;儿童放学后急急忙忙跑回家,在春风中奔跑着放起了风筝……录像放映结束后,我的心似乎被牢牢地锁定于形象、生动、自然的田园风光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诗人描绘的景物中什么“醉”了。学生们各抒己见,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说:草儿醉了,醉在尽情的生长中;黄莺醉了,醉在自由的翱翔中;杨柳醉了,醉在迷蒙的春烟中;堤岸醉了,醉在杨柳的抚摸中;儿童醉了,醉在无忧无虑的放飞中;诗人也醉了,醉在迷人的春色中,醉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我们也醉了,醉在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诗画中。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从资料库选择与古诗相符的乐曲进行配乐吟诵。学生们都作出了贴切的选择,读出了发自内心的陶醉。从学生丰富灵动的想象中,对音乐的准确选择中,对诗的“醉”人朗读中,学生获得了真切深入的体验,而这正是凭借信息技术进行形象化教学达到的效果,学生已经读懂了诗歌的精髓。

三、渲染氛围,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王国维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有意境而已矣。”就古诗而言,“意”即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诗歌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诗人写诗是“情动而辞发”,学生学诗则是“入境而悟情”。古诗教学贵在“入境”,也难在“入境”,而多媒体手段则能引导学生直观入境,在“境”中会诗意、感诗情、悟诗思,进而领悟诗的意境。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诗中千山万径,一舟一蓑一老翁,描绘了一幅极具空间感的画面,给人以深远感和寂寥感。诗人仅仅是想描绘一幅画吗?当然不是。然而仅仅依靠文字很难读懂他的“醉翁之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首先展现“千山层叠、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这样一个苍茫旷远的远景画面,营造出幽静孤寂、寒冷凄清的氛围;然后慢慢将镜头推进,聚焦在头戴蓑笠与孤舟相伴正在垂钓的老翁身上,从而刻画出老翁那种不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618jyw.com
畏严寒、清高孤傲的形象;最后再将镜头拉回到远景画面,一个失意但是不屈的形象跃然“画”上。有了以上的动画铺垫后,再出示、讲解诗人的思想和时代背景,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渔翁正是柳宗元本人的寄托和写照,他借江畔雪景和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

四、诵读吟唱,体验古诗的情感美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而音乐本身就是最美的视听语言,二者相通相融。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千古绝唱,诗文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融于天水一色的江南美景之中。教学时我选用了与本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他们仿佛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目送帆船的影子消失在天水之间,可诗人仍伫立江边,不肯离去。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所以,运用音乐渲染氛围来感受诗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激发想象,升华古诗的表达美

古诗的语言不仅精练,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它以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学《游园不值》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咏读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特定镜头去想象“满园春色”的美。同学们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园子里各种花都开了,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白的似雪。”有的说:“我仿佛听到小草伸懒腰,打呵欠,拼命往上长的声音。”……学生用语言描述了园子的色彩美、声音美、动态美、静态美,这其间也自然能体会到春之美,生命力之美。
再如,在教完《咏柳》后,我就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一幅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翠绿翠绿的。美的氛围启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他们发表欲高涨,一句句精妙的话语脱口而出:“柳树,你是春天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春天因为有了你,而更加生机盎然!”“你那亭亭玉立的姿态是春天最美的画!”……孩子们积极地发现、自由地表达,个性得到发展,生命意识被唤醒。对诗歌的体悟,在想象和创作中得到了再一次升华。
总之,多媒体技术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系统,拓展了古诗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里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的意境,触摸诗文的脉搏,倾听诗人的情思,让孩子们的心和经典沟通,与圣贤对话,感悟诗的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让经典诗词如绵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泽学生的生命,拓宽学生美的视野,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