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教学探索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6259 浏览:205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对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

对于教育,当今社会有这样一句概括:“幼儿园上小学的课,小学上初中的课,初中上高中的课,高中上大学的课,大学上幼儿园的课。”这里固然有对各学段内容错位的调侃,但笔者的理解是,它也针砭了中国教育只注重知识技能等工具性内容的掌握,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一事实。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材为广大教师尤其教育专家所诟病,教材改革的呼声非常强烈。在这种形势下,苏教版语文课本无疑给人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以人文情怀代替工具性解构,显人文而隐工具,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教化功能,作品的人文精神,作品隐含的恢弘壮阔的思想”,获取“人生意义、道德取舍、个人修养”。人们大呼这是一种人性的回归,是对人本身的注重,正如鲁迅所言“以立人为中心”。本人也曾按照这种新型的理念来开展教学,教学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双向交流非常积极,似乎找到了教学的精髓。然而,一段时间后蓦然发现学生基础能力极差,文章写作能力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思之后,意识到教学进入了另一个误区,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由传统的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转向只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由此,本人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必须并重,不能厚此薄彼。语文这门学科,首先必须承认语文的工具性,这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其次发挥语文的教化作用、审美作用等。那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呢,本人作了一些尝试。

二、实施过程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在专题板块中呈现出三种方式,即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本人就以活动体验为纲,文本研习为副进行了尝试探索。
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就内容而言极其简单,在文中没有优美的抒情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有的是平淡的生活细节。学生看一遍就能看懂文章讲了些什么。按照以往的经验,学生会认为这篇文章也就是那样了,也只不过讲了些生活琐事。学生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在这平凡和简单中却隐含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在这平凡和简单中隐含着的人类最崇高的情感恰恰是本课的价值所在。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爱”,如何让学生引起共鸣,触发他(她)心底的那种温暖,从而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呢?本人作了精心设计,分几个步骤展开。

(一)课前布置作文

课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前利用周记布置作文《妈妈(爸爸),我想对你说》,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自由地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周一上缴后批阅,果然不出所料,发现学生文章有长有短,就字数而言,重点班、普通班四百字以内的分别占79.4%和88.7%,四百字以上的全都为女生。就题材而言,集中在这几类:

1.认为父母对自己管得太严,而自己已经长大,应该放手;

2.父母为自己烧饭、洗衣、看病、赚钱养家;

3.父母对自己严厉,只要求成绩好;有的只顾赚钱不关心自己;有的甚至只顾自己搓。

就第二类而言,除了三篇文章注重生活细节,文笔优美细腻,能感动人之外,其余的都是很粗略地泛泛而写,只是罗列了生活中的几个例子,毫无感情而言,读之让人感觉无味,完全是为作文而作文。还有,一个普遍的情况是写得很空泛。

(二)父母回馈交流

第一步,在同一周,要求学生把课本带回家,让父母读《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并要求父母把感想写在纸上带来上缴。61位家长回馈(共107人),字数有长有短。短的寥寥几句话,如:儿子,你是我的宝贝,爸爸妈妈爱你,你要好好读书;长的有三四百字,写到自己如何爱你,特别是提到文章中有些事情有些句子写的好像就是自己,写出了自己曾经做过的类似的事情,曾经想过现在仍在想的事情;更有家长表达了对孩子进入高中学习独立生活的担忧。
第二步,挑选出其中五篇反馈文章,在课堂上让他们的孩子朗读。在课堂上,读的学生与听的学生都非常激动,每读一篇文章,先是沉默静听,然后爆发出阵阵掌声。在每一次掌声结束后,本人问学生这篇文章让大家鼓掌的地方在哪里。总有许多学生很激动地举手发言,指出文中触动他的地方,甚至有学生激动得语无伦次。那种情景与以前上课提问时的“鸦雀无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注意到,朗读的学生读着读着,为父母的话而深深感动,眼眶也逐渐地泛红。

(三)文本研读

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感动自己的语句,谈谈为什么感动。不少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本人发现学生找出了文中一个个细节。例如有学生举到“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喊破喉咙把医生从睡梦中叫起,那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学生说,我幼小时体弱多病,父母经常半夜送我去医院,我可以明显看出父母的焦急与担忧,但那时我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今天我完全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的关怀,此刻我想哭。有一个学生举到“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夹杂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而曾使你难过。”“其实,在‘两代人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有一学生说:“我应该深深地忏悔,忏悔我对父母的否定,忏悔我认为父母不爱我的定论,忏悔我自以为是的特立独行。”还有许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综观学生发言,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自己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但没有感受到,而在文中找到与生活相类似可以契合的内容时,深深地勾起了沉睡在心底的情感。从学生的发言中,深深地体会到孩子对父母的理解、感恩,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孺子之情。在如今物欲横流、越来越冷血的社会中唤起这么美好情感,难道不是语文人文教育的成功吗?有人说过,进行学生思想教育最好的不是政治老师,也不是学校领导的大会讲话,而是语文老师,在所有的教师中,就思想教育而言,语文教师是最伟大的。
作为语文教学,仅仅唤起这类美好的情感是不够的,本人说过,语文首先是工具性的。由此,本人因势利导地引入到作文写作中。本人对这次的文本研读取名为“发现之旅”。这“发现之旅”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与目的。一是发现文本平凡文字中所蕴涵的人间真情,二是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写出真情,真情就来自平凡的生活。

三、拓展作文

(一)为了促进学生对作文能力的提高,课后仍然布置了《妈妈(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同题作文。上缴后批阅,发现比上次有了很大的进步。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绝大部分学生不再泛泛而谈,注重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

2.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的积极的情绪,充满了对父母的真挚的情感,最多的是对父母充满感恩之情。即使对父母经常搓认为不关心自己的学生也发出了“我爱你们,爸爸妈妈,请你们也多关注我一点的呼喊”。所有的文章没有了那种消极的灰色的情绪。

3.文章都写得较长,基本上克服了学生无内容可写的难题。

(二)批阅后,挑选出五篇优秀的作文在课堂上让作者朗读。在挑选时有意识地选出题材内容与众不同的作文。学生在优秀作文的朗读中不仅再次深受感动,而且还体会到了平时自己没有注意到的平凡中蕴含真情的生活细节,有恍然大悟的感受。
(三)有了真情触发,也有了写作的素材,接下来就可以写成文章了。可以写成如课文般质朴的真情告白式文章,也可以通过精心的构思写成别具一格的作文。如何把平凡的生活素材写成精彩的作文呢,本人例举了一篇课外散文——《爱在关门时》,让学生课后仔细琢磨,最终让学生明白用怎样的形式把自己的真情完美的表达出来。

四、教学感受

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至少有两种文章称得上是好文章:一是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二是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是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典型文章。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针对学生缺少写作素材的情况,经常引用罗丹的这句名言建议学生关注生活。然而,这仅仅是理论上的,没有实际操作性,对学生的写作几乎没有促进作用。而通过课文、体验活动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路子。
总而言之,充分利用学生父母以及课本资源,多渠道地激发学生深藏于心底的美好感情,使学生经历一次心灵的历练,从而达到语文人文教育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种写作的技巧,真是一举多得。对于这篇课文,本人立足于人文精神,拓展写作,通过活动体验,精心设计,虽然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但毕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