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浅谈浅谈语文自我救赎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17888 浏览:806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中国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与教材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今天,语文多指语言文字与文学表达的结合。在那个年代,国学红极一时,鲁迅、老舍、巴金、郭沫若等一批学界名仕相继创作出优秀的小说。它们像一股清泉一样,滋润了青年读者的心田。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日子日益殷实,而让我们感到可悲的是,精神食粮在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带来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个显见的症侯是,“语文无用论”猖獗一时。语文的显性作用微乎其微,功利色彩明显的学习动机无疑将会把学生引向一个人文品质缺失的可怕境地。“语文无用论”的泛起在国力日益强大的现实语境下,显得极不正常,但在众多高中生中,尤其是理科生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民间格言是他们不变的信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感觉到语文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是在表演着一场自我欣赏的“独角戏”。痛心疾首的不是别的,而是担忧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会葬送在我们这一代。所以我不免要问,是谁让“大语文”成了一句空话。自然科学范畴的知识能及时的发挥功效,并且让人们快速看到知识给人类带来的利益。这样的知识是一种“硬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618jyw.com
性知识”;而关于人文科学范畴的知识不能及时带来眼前利益,但从人类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它的作用不可忽略。这样的知识,我们叫做“软性知识”。“软性知识”在“硬性知识”的光环下,逐渐变的不明显起来。
语文教学工作者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工作者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用一些现代的科技手段去吸引学生,使其爱上语文。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学是门艺术,必探索前行。

一、应该努力做教改的实践者,改进教法必须贯穿教学生涯的整个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理念,又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不要希望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要将先进教学的理念吸收进来,结合教情、学情、校情,确立符合自己的教法,可以学其一点,求其为我。应有埋头钻研踏实肯学的精神,用坦荡的心善待学生,正确处理好目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用科学的教育思想统领教学。

二、要开拓视野,充实自己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应及时了解时事和周围世界,关注时代科技的新成就,努力使自己成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做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开启者,将时代文明成果传给学生。要勤读书,多看报,勤思考,善钻研。始终使自己的思维保持活力,要及时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要善于取他山之石,树智慧之木。授业中有尊严,威严中有爱心,有严谨的治学精神。

三、还要寓品质教学与科学精神于教学生涯

学无止境,教无定规,在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推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暂时的排斥,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困难,教师应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应有种坚韧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用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并不断矫正自己,努力向高效优质教学目标迈进。实践证明,教学过程是个不断地完善过程,教学生涯是个不断探索过程,教学艺术应在实践中去掌握。
语文作为母语语言文化的载体,与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密切相关。其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厚重的文明积淀无疑可以帮助学习者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语文教学是文化的熏陶,又是思想上的激励。其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学好语文能够使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强势面前,不迷失自己。其三是人文修养提高的通道,一代代人文大师对传统文化的研修,无不展示着其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所以,为了不让“大语文“成为一句空话,每一个语文人应尽微薄之力,为之呐喊,为之奋争。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