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考高考小说情节类题目答题办法探究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6852 浏览:225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高考的《考试大纲》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被设定为选考内容。近两年的全国新课标卷大多是小说阅读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两者任选其一。许多考生在高一高二学过很多的小说,对小说的阅读鉴赏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上小说有故事,有情节,可读性强,因此很多考生选小说阅读鉴赏题来做。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阅读题目设置虽然花样繁多,问法多样,但不外乎从人物形象、情节、环境和小说的主题几方面来设题。特别是情节类题目,是阅读鉴赏小说的切入点,是命题的重要着眼点。近年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常见考点有哪些呢?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高考小说阅读题中情节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一、情节梳理题

题目主要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例如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中的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梳理小说的脉络,实际就是概括小说的情节。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时间和空间角度以及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小说叙述描写的中心对象——鸟笼,是情节脉络梳理的关键切入点。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声(醉酒),这是从情节角度梳理。如果从人物的角度,从巴尔塔萨的角度,对照上面整理出的四个片段,我们很容易梳理出脉络:巴尔塔萨做了个漂亮的鸟笼,他拒绝将鸟笼卖给老大夫希拉尔多,他为使财主蒙铁尔的可怜的儿子彼贝高兴竟然把鸟笼送给了他,最后巴尔塔萨醉酒彻夜未归。如果以巴尔塔萨的妻子乌尔苏拉为切入点,我试着梳理出如下脉络:乌尔苏拉要求丈夫高价出售鸟笼,她替丈夫拒绝了老大夫希拉尔多,她期盼丈夫能将鸟笼高价卖给财主蒙铁尔的儿子,可是直到第二天凌晨也未等到丈夫回家……当然,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二、情节鉴赏题

情节鉴赏题主要是分析某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常见问法有:(1)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2)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3)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4)分析小说开头结尾的作用。在回答这一类型题的时候,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考虑:

1.在照应题目上的作用:照应标题或者是题目中的具体词语。

2.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交待人物的身份、地位,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3)推动某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3.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源于:论文库www.618jyw.com
,“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4.在小说主题上的作用: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结构上的作用:如果这一情节是小说的开头部分,那么常见作用有(1)统摄全篇,领起下文;(2)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3)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如是这一情节是小说的中间部分,那么常见的作用有(1)承上启下,贯穿全篇;(2)详略得当,主次分明;(3)充实内容,寄托情感;(4)先抑后扬,对比映衬;(5)铺垫下文,行文线索。如果是结尾部分,则一般有以下作用(1)照应题目,呼应上文;(2)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6.从读者感受的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例如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第11题: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对话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的理解。从本题题干中“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这一提示语中可见,第3节写师生问答的内容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原文来看,有关于“事”的叙述,是指上文所述“征调大会的内容”;有关于“人”的叙述,是指下文“不同学生的形象”(可以写成“不愿参加”和“积极参加”的两类,或是“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三拨学生)。
【参】⑴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⑵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⑶与第④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⑤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⑤节埋设伏笔;与第⑥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情节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你认为小说中某某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2.小说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你?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探究小说这样安排某某情节的理由。

如果题目已经给定探究的角度,就按照给定的角度分析。如果没有给定探究角度,就可从多元角度切入,如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作用,或者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艺术特色。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例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阅读《遗璞》第11(4)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