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本色本色语文思想在课堂里绽放学位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18963 浏览:832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一堂优秀语文课的特征,几十年来众说纷纭,即使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教师们都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黄厚江老师在《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中从本色语文思想出发提出真正好课的三个前提:(1)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这样做;(2)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教师都可以这样做;(3)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这样教。诚然,他的语文课没有新奇炫美的因素,没有看似热闹积极实际只是作秀的因素,有的只是“家常菜”的朴素与诚挚。
黄老师本年度4月在徐州高级中学执教的《葡萄月令》即是如此。对于这堂课笔者粗略划分了几个环节:激趣导入(提问“什么是‘散文中的散文’”)、初读感知(包括朗读课文段落并点评、归纳语言特点和行文结构特点)、深入探究(包括把散文压缩为精短的说明文、解释题目、探究作者的情感和升华主题)和简单的课后延伸(让学生课后阅读汪曾祺的其他散文)。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整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堂课都由黄老师简单而富有启发性的小问题一步步推进,中间没有生硬的衔接和明显的环节划分,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师生配合融洽,共同享受语文课堂和谐的快乐。
黄老师的本色语文思想在《葡萄月令》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强调“读”书,强调问题探讨的意义,强调语文课堂学习的平等意识,强调师生关系的自然和谐和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

一、重视“读”书——把“读”作为文本理解的手段和途径

黄老师将自己的阅读教学思想概括为三个“以”: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文活动为主线,其中,他坚持把“读”作为文本理解的手段和途径。执教《葡萄月令》时,他先让学生选一个部分朗读,让其他学生点评,同时伴有自己的点评,他要学生读书时注意对文本语言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葡萄月令》语言的特点,他自己也说:读能感受语言,可以理性地鉴赏分析语言。在读的过程中伴随问题的探讨,理性的分析,既能感受散文语言的轻缓与简单,又能分析出散文语言的拟人化、方言、口语化、短句多等特点,从而初步地感知文本,为探究作者的情感路线做良好的铺垫,可谓水到渠成。不仅仅是让学生读,黄老师自己也读,尽管他的普通话不算标准,但是他在这节课朗读汪曾祺女儿文章中的一部分时,却让人钦佩。那是一段不算太短的文字,黄老师读得抑扬顿挫,非常从容,既给学生构建了阅读支架,充分理解了作者对葡萄热爱的原因,又示范了散文的朗读,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语感。同时这也给了语文老师们一个严肃的教学示范——语文教学是需要朗读的。
不仅是朗读,黄老师更加注重阅读,他在《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这篇长文中阐述了语文教师文本阅读的三重境界:陌生阅读、多元阅读和发现阅读,强调教师要有自己的阅读发现。他经常说:没有教师的阅读生成,就没有课堂的教学生成;没有教师的智慧阅读,就没有智慧的阅读教学。[3]可见,读书对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问题为谁而问——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散文中的散文是什么意思?”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不够准确时,黄老师解释:第一种意思是最能代表散文的特点和品质,第二种意思是散文中的极品和精华。提出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黄老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汪曾祺的散文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今天所教的《葡萄月令》——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使学生想要赶快一睹大家的风采。同时,根据学生回答的“形散神不散”作出了简单的回应:那是一般散文的特点,很多大家的散文是不具备这样的特点的,同学们要试着跳出这个概念。黄老师提出问题有一定的目的,待问题解决后,他也针对这个过程产生的其他问题作简要的说明,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慢慢地得到提升。这对于有些老师的“只解决自己提出的预设的问题而无视课堂生成的问题”要好太多,这种“好”具有即时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时性指使学生在该课堂里对某个生成的问题茅塞顿开,潜移默化指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断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黄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中问题探讨是文本理解的主要途径,问题探讨一方面要以文本理解为基础,另一方面是对文本理解的深化。他非常关注问题提出的目的,明确指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为谁而问》一文中他说:“问题由谁提出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问题为谁而提。因为,即使问题由学生提出,而目的却只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问题是由教师设问,但却是为学生的学习而问,那就很有意义。”[4]在实际教学中,黄老师始终是自己理论的践行者。

三、平等意识的展现——实实在在的评价

黄老师问学生什么是“散文中的散文”,有个学生回答的是“奇葩中的奇葩”,奇葩是特别出众的意思,那么奇葩中的奇葩意思就不言而喻,只是黄老师要的是一个清楚明白的基础意思,于是他说“你很聪明,你用了一个比喻,用比喻呢,一般是种智慧的说法,但是用比喻呢,往往有一个问题,就是越说越模糊,越说越虚。”在这里,黄老师一方面表扬了这位学生善于将不太好表达的意思用比喻表达出来,是一种“智慧的说法”,另一方面,指出用比喻带来的问题,就是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虚,既给予学生肯定,又道出此说法的不足,让学生在自信中反思自己的说法,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比喻这种说法在解释字词句意思时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简单的三两句点评,却给学生带来这么大的收获,确实是不同于一般老师的“很棒的,非常好,不对,再想想”等毫无意义的评价。其实这体现了黄厚江老师大众意识中的平等意识,给学生以学习意义上的真正的尊重,尊重学生的想法,又不迁就学生,还恰到好处地给予了学生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也给予其他老师深刻的思考。

四、自然和谐的课堂——师生课堂交往中知识的统一

笔者展示一段教学实录:
师:哪位同学读出了它(指文本)的语言特点?
生:我发现他(汪曾祺)喜欢描写颜色。
师:哦,喜欢写颜色。请坐,(转向其他学生)她的回答很敏锐,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下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是要你们找什么特点的啊?语言的特点。他喜欢写颜色呢,实际上还是内容的特点。你(还是刚才那位回答问题的女生)能不能说出语言的特点? 生:他写的树具有拟人化了。
师:拟人化,对,这是语言的特点,非常好。
……
本年度4月份笔者有幸聆听了一场著名教授王荣生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明确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术语或者概念。很多教师自己提出问题时没有认真地思考,即使学生的答案偏离问题也没有及时地纠正,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课堂中师生知识的不一致,极其容易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的状况。有些教师甚至认为这是为了不抹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笔者认为,一方面存在一部分教师不能明确自己问题中的术语或概念,因而无法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另一方面这种行为矮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夸大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容易造成课堂的松散,使教师成为旁观者。
黄厚江老师在面对学生的答案偏离自己的问题时,能敏锐地觉察出来,不仅使学生明白自己的答案属于内容特点,更能准确地回答语言的特点。这种在学生理解偏题时的适当指导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必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能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交往中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对语文术语或者概念的充分掌握,需要较高的语文专业素养。黄厚江老师不止一次撰文陈说或在讲座中疾呼:语文课首先是语文课,有三个基本特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实践为主要活动,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根本目的,各种探索、创新都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5]所以师生要共同保持语文术语或概念的一致性,实现课堂的自然和谐,在和谐统一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黄老师认为,教师的课程意识要立足于课堂,在课堂里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在课堂里形成的,因而黄老师特别注重课堂,他的课堂也蕴含着他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本文只是粗略地介绍了几个小的方面,黄老师的思想精髓远不止这些,他坚守的本色语文,将给予更多的教师以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黄厚江.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J].中学语文教学,2005,(12).
[5]洪劬颉.在坚守语文本色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黄厚江语文教育思想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8,(05).
[3]黄厚江.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J].语文学习,2007,(10).
[4]黄厚江.为谁而问:也谈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提出[J].语文建设,2006,(02).
(程欢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源于:论文写法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