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文教学关于体验式语文教学点滴深思学术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4918 浏览:118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这些语言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策略。
语文教育家华师大教授方智范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体验”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其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生成“新主体”——即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以下是笔者对“体验式”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以见教于方家。

一、音乐情境,激发体验

人们的感觉器官对声音信息的刺激特别敏感,笔者认为音乐是最抒情的,贝多芬称音乐为“人类精神的火花”。其实,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吟唱,它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在于均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特级教师于漪所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感受它、欣赏它。”当然,对于音乐的选择一定要符合课文内容的基本要求并综合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选择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时代之音。这种选择也是对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
如笔者执教朱自清散文诗《匆匆》,采用配乐朗诵,缘情造境,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匆匆》中诗人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具有诗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情绪的涨落和语言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因此笔者选用弦乐经典之作——马斯耐经典歌剧《泰伊思冥想曲之沉思曲》,配合琅琅上口的经典美文,笔者和学生一起采用“读顺畅——读出语气、节奏、重音——读出感情——读出情景(节)——读出感悟”的方式,如此反复引领,全场慢慢渐入佳境,达到琴情变幻的视听享受,充分展现了文学艺术的恒久魅力。
在学生学完《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之后,笔者和学生一起欣赏了贝多芬之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轮回诉说暴雨后的晴空。乐曲再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更深层次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决不能让我屈服”,音乐结束后,贝多芬的这句话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学生也因此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贝多芬精神的感染。
从探索性的实践中,笔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音乐的感染可以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作品,可用音乐来传达,使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师生共同感悟文章的精妙,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二、吟咏诵读,感知体验

“千教万教读为本”,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语感”的形成,自然离不开“读”。 “读”不仅是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体验”式探究最基本的形式。曾国藩在《家训》中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许多优秀教师的设计如“带着问题读”、“自主选择读”、“对手挑战读”、“小组比赛读”、“动作表演读”……足以使反复诵读达到令学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效果。比如笔者执教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通过三堂课的有机指导,用多样方法朗读,学生从最初的不感兴趣到发出由衷的赞美,这个提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体悟的过程,也是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美读,用细腻、优美的语言,以及富有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引领学生感受事物的声光色彩,人情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直接走进文本,主动构建意义,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略作例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训练:
朗读基调设计:自信、激昂、刚柔相济
情感基调设计:第一句真诚平和,第二句沉稳自信,第三句深切感伤,第四句豪迈乐观,第五句深情回味。
音乐背景:《雨的印记》
朗读流程:放读——导读——品读
方法处理:领读,合诵,男女生轮读(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事实证明: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艺术化的评价方法,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让学生体验文本情境,体验学习的快乐,让无声的文字学位论文www.618jyw.com
变为动听的语言和绚丽多彩的画卷,不断进入读书带来的奇妙境界。

三、对话交流,引导体验

没有教者的真诚与深刻,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各种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中去体验学习,发现生活美,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在和学生对话交流引导体验中,笔者认为留有空间的问题,学生比较喜欢思考。可以说问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是纽带。好的问题能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问题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好的问题能使课堂教学煜煜生辉,将课堂教学推向;好的问题是师生探讨和沟通的桥梁。下面略作例说:
《猫》教学片段:
先读文章,勾画词语及句子,然后制作表格:
序号外形性格特征结局给猫起个昵称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第四只猫

1.四只猫中,你喜欢哪只猫?请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你领养了其中的一只猫,你喜欢怎样称呼它?

问题设置出来以后,学生讨论很热烈,很多学生都说喜欢做第二只猫,因为它不仅活泼可爱、勤劳好动,还很会发掘自己的潜能,比如爬树、扑蝴蝶,很有情趣,最重要的是它尽职尽责——勤抓老鼠。有些学生喜欢第一只猫,因为它不张扬,较文静。也有喜欢第三只的,因为懒惰忧郁,很像自己的性格。
也有学生喜欢第四只猫,说它自强自立,有王者风范,很像奸雄曹操。
有些学生还根据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里面的人物给它们起昵称:黄蓉、小龙女、李莫愁等等。
老实说,上本课之前,笔者还没想到这篇“语不惊人”的文章居然有这么多可挖掘的精华所在。感谢学生,给我带来的精彩课堂!
精心的问题设计来源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会,来源于对学生思维的细心分析。好的设计,加上好的表述,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有了飞翔的翅膀。

四、诗画结合,加深体验

图画与语文之间有共同点,它们借助不同的渠道抒发各自的情感。我们可利用其联系之处,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品味《天净沙·秋思》这首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时,笔者提议学生在诗歌旁边上画图,学生兴趣盎然,纷纷用笔勾画出一幅幅羁旅荒郊图,再现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上台现场发挥的学生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背景是夕阳挨着山头,老树缠满枯藤,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还有溪边的几户人家,画面弥漫的悲凉凄美气息扑面而来,使学生深刻体会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特别是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美术作品如图画、雕塑、模型等有利于创设情境,更好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地把握说明空间、说明顺序等,优化教学效果,变枯燥为乐趣。比如教学《苏州园林》,可采用真实的场景图画,进行视觉刺激,创设教学情景,变抽象为具象,生动立体化。

五、创设舞台,换位体验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课本包含的剧本元素叩击学生的心灵,对课文要入情入景,忘我境界,当激则激,当乐则乐,当怒则怒,当喜则喜,当擂则擂,当呼则呼……真实地再现人物的情感,引领学生一起体验文本中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舞台表演突破了以往讲故事的形式,要求学生互相合作,由几名学生表演故事的内容,自主设计一定的对白,并辅以一定的表情、动作,表演力求流畅、生动。
有些课文,如《两则》,笔者和学生一起表演,可做主角,亦可做配角,把自己处理的情感凸现出来,与学生默契配合。这时,你和学生都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让学生摸一摸语文、生活与人生真实的“脸”,会体验到语文原来是如此令人愉悦的一门课。如分角色表演《羚羊木雕》。“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文中的故事如好像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也兴趣盎然。在表演过程中,他们配合得很好,表演得很成功,不会比演员逊色多少。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也加深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这样做,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体会就相当深刻了。
从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换位体验的方法能让表演者和观众在课堂这个舞台上乐在其中,前提是努力让学生在表演或换位思考中尽可能演出形象,演出感受,披文入境,从而最大限度体验、把玩“文本”。

六、冥想自然,内化体验

冥想(medi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冥想原本是宗教活动中的一种修心行为,如禅修、瑜珈、气功等,但现今已广泛的被运用在许多心灵活动的课程中。在教学写景类的文章时,我喜欢和学生一起闭眼冥想,身临其境,进入虚拟的神秘大自然。
为了进一步走进《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纯美风光,笔者和学生一起冥想。想象画面进入虚拟世界,笔者在一旁用舒缓、轻和、神往的语调娓娓道来:现在我们来到了一处隐秘的山谷,山谷的入口被大树和山藤遮挡,看起来格外狭小,我们一走进去,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山谷中是一大片宽广的草甸子,一条石头小路蜿蜒至远方,草甸中间偶有羊群和马匹静卧其中。往前走便是小桥流水人家,山畔桑竹垂荫,夹岸桃红柳绿,良田鱼池毗连,山村倚山傍水,景色怡人……就这样,我们陶醉其中,体验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恬静。这是一节“倾听自然纯净呼吸”的课堂,笔者的学生如是说。
感激文字一直不歇地给我们提供如此美妙的思想与画卷,生活在进行,诗画在进行,在每一个唯美的音符中,感受生命的旋律与天籁的洗礼;在每一卷触动灵魂与感思的画中,抚摩走过的痕迹——这也是笔者认为上语文课的最高境界。

七、学以致用(写),深化体验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