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发散论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学位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22329 浏览:979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发散性思维的特征

面对事物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人们的思维方法仅仅用逻辑推理的线性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十分有价值的思维方法。它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多思路、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沿着一个方向去钻牛角尖是发散性思维最根本的特色。发散性思维不受限于现有知识范围,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采取开放和分散方式,以衍生各种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应用发散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是有利于弄清事物的多形态、多层面、多性质,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有利于发现事物间种种联系,突出主要矛盾,捕捉那些被日常外观所隐蔽的联系;三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求新、求异、灵活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有着超出其他学科的优越之处。其一,它本身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承的关系;其二,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完美地结合,使左右脑得到协调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几种发散性思维的应用举例

(一)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最重要的形式,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事物是多样的,事物存在普遍的联系,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受到观察角度、主观条件的限制。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字词或句式,其内涵都是丰富而多样的。就字词来说,一词多义、一词多用;就句法来说,一个句型多种表达。创设思维的发散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得出两个或更多的答案和设想。例如:老师板书了“春风( )细柳,淡月( )梅花。”让学生们动脑筋想出一字填在两组词语中间的括号中,使之成为两句意思清楚通顺的句子,并看谁填的字所构成的句子表达的意境最好。很多学生开始认为很容易,分别在“春风”“细柳”两词中间填了“吹、刮、拂……”,在“淡月”“梅花”两词中间填了“照、射、晃……”而有两个学生,一个在“春风”“细柳”中间填了一个“扶”字,一个在“淡月”“梅花”中间填了一个“失”字,师生一起分析后都觉得“春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所表达出的意境最优美。
再如语文中的一词多义,一语双关现象比较常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词、一句话出发,思考它的多重含义,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这个词、这句话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习写人的文章,引导学生从情节场面展开的分析中看人物性格的骨架,从行为、神态、语言、心理的分析中看这“骨架”丰满的“血肉”,从不同人物的对比分析中看人物性格的独特性,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从相反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对立统一规律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对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逆转一下常规的思路,从反面换个角度思考,很可能会产生突破常规常理的创新思想。
众所周知司马光小时侯救溺水儿童的例子,用思维学的框架,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抽象化:救溺水者的实质——人、水分离。
常规方法:人脱离水。
逆向思维:水脱离人。
通过逆向思维,司马光用石块打破了大水缸,使水脱离了人,儿童得救。
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来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材料是很多的,如成语中的“乐极生悲”、“南辕北辙”、“有头无尾”;诗句中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置之死地而后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修辞方法中的对比、反衬等。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分析语言特色,对课文的思想观点或某些情节作逆向思考;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破格出轨,反向立意,根据写作需要,改变写作顺序,适当运用倒叙的方法都是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好办法。

(三)侧向思维

正向思维局限于本领域内考虑问题,寻找解答。而侧向思维要求把所研究的领域与其他领域交叉起来,并从其他领域得到启发。传说中的鲁班从茅草划破了手得到启示发明了锯,这是侧向思维的结果。通过类比思维活动,使已有的知识产生迁移,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体现了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运用了多向思维与侧向思维,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后两句当作哲理和警句的原因。
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由一篇文章的学习得到的方法,解决另一篇文章的学习问题。如学习《白杨礼赞》,学生懂得了运用象征手法,必须要在外部形态上找到内在的联系点,白杨树笔直的枝、笔直的干象征北方农民的正直;白杨树“光滑而有润圈”的皮象征北方农民的朴实;白杨树片片向上的叶子象征北方农民热情向上的精神。“正直”、“朴实”、“向上”,这些内在的品质都是白杨树外形特征所显示出来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的。运用以上知识去解决《松树的风格》中有关象征含义的问题,理解松树旺盛的生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象征共产主义风格就迎刃而解了。在议论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论证问题的,在作文教学中将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写作实践中,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能力。
本文仅举以上几例来说明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但其应用范围远不止此。在思维的发散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想象、类比、联想等方法,来引发各种奇思异想,探索问题的解法。与发散性思维相对应的是收敛性思维,收敛性思维是使思考方向集中向某个中心,收敛性思维把遐想千里的发散性思维引向目标,得出问题比较满意的解答。如果只注重收敛而忽视发散,可能会造成思维的贫乏和刻板。如果只注重发散而忽视收敛,又可能造成发散的产物任意性太高,而使思维结果付诸东流。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两种形式,科学的思维过程,既不能“一发而不可收”,也不能“钻牛角尖”,而应是辨证思维的过程。
参考文献:
温寒江,连瑞庆.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邓.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N].科教新报,2010-10-27.
[3]刘弟文.论发散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EB/OL].http:///p-178816190.html.2012-06-29.
(杨哲华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11602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