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写诗如何培养学生赏诗、写诗能力站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19396 浏览:844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古老的《诗经》、《离骚》繁衍了后代灿若星辰的诗歌佳作。诗歌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这是人们的共识。“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诗论》)然而时至今日,人们漠视了诗歌的重要作用,诗歌已不再像以往一样受人欢迎,因此也难以重现辉煌。
然而,诗歌毕竟是四大文学样式之首,是语言文学的精华,这个精华未掌握,只能说获得些文学的皮毛而已。以这点皮毛之功,仅可读懂新闻报道、故事小说、科普文章之类的东西,读美文、读诗词就比较困难了。为什么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无休止的繁琐分析、死记硬背?笔者认为与学生缺乏诗才、缺乏悟性、读不懂文中的“言外之意”不无关系。如今的语文新教材和课外读本中,如诗般的美文、小说比以往更多。如果没有一定的诗歌功底,就读不出它所隐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面对缺乏诗才的学生,教育者就只能肢解这些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美文,把现成的赏析答案填塞到学生的脑子里。越是这样,学生就越厌倦语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越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如此恶性循环,语文教学就跳不出“耗时多、效率低”的怪圈。
当然,培养学生的赏诗和写诗的才能,不仅仅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从大语文教育观和新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来看,培养学生的诗才,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呼吁:要重视学生赏诗、写诗能力的培养。而如今“赏诗”数量不可谓不多,学生怎么还如此害怕试卷上的“诗歌鉴赏”题呢?笔者认为“赏”与“写”不可分离,不可偏废。针对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赏”有余而“写”不足的现状,我们应引导学生喜爱诗歌,鼓励学生写作诗歌。

一、让学生了解赏诗写诗的重要意义

(一)学诗能增强审美能力

通过学诗,领悟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音乐美,把对诗歌的构象留在记忆中,这就成了一个人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的组成部分。学习诗歌并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这种审美能力就能体现出来。例如,看到春和景明,会想起“千里莺啼绿映红”;暗淡的迷蒙景色,同样会令人联想起“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浅层次的欣赏自然物象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能对美作出分析,赋予解释,那就是真的体味到生活的深层内涵了。

(二)学诗能陶冶情操

学习诗词,一方面可以通过诗词感知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诗词还可以感知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对自己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产生浸润和陶冶。例如,杜甫身处漏雨茅屋却心忧天下,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文天祥拒绝降元,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李清照避金南渡,愁怨中不忘“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龚自珍辞官归隐,依旧存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愿——诗人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正义感,无疑能唤起学生的心灵共振。

(三)学诗能增强创造能力

诗,就是创造,它是诗人情感的形象化表现。在中小学阶段,通过学诗积累审美经验,这种积累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中将不断浮现出来,帮助学生拓展想象力、原创力,从而使创造能力得以发展和增强。李叔同、吴昌硕等艺术大师诗、书、画皆为精通,都与从小接受良好的诗教有关。15岁进浙江美院、亚洲第一位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的著名画家朱德群,从小就喜欢中国诗词,《全唐诗》、《全宋词》是经常阅读的书籍。他说:“中国诗含蓄抽象,有文化底蕴,需要细细体会背后的那种意境,而在我的抽象画中也需要传达一种意境,它们可以给我带来创作的灵感。”

(四)学诗能使人具有高雅的气质

笔者发现,许多革命前辈和社会名流也都是酷爱诗词。、周恩来、朱德、陈毅等都留下了传世佳作,他们运筹帏幄,指挥若定,戎马一生,也潇洒一生。华罗庚、苏步青等科学精英也钟情诗词,华老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早已成为人人皆知的名言,他们视科学为乐园,化高深为浅显,操劳一生,也快乐一生。即便是第三代领导人、朱镕基也喜爱以诗言志。2001年5月,在安徽考察工作,第一次登黄山,欣然赋诗一首:“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豪情壮志。同年,朱总理回湘西故地,也作七律《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全诗如下:“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吉首学里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表达了作者许身社稷、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由此可见,学诗、写诗非但不会束缚人的思维,不像有人担心的那样会陷入泥古复古的沼泽,而且能使人胸襟开阔、志向高远,不畏艰难困苦,永远保持一颗坦荡之心、赤诚之心。

二、消除学生写诗的神秘感

写诗是内心世界的宣泄。它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写诗并不难。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理解诗歌的特点入手,学习一点写诗的方法。诗歌一般有这样四大特点:
首先是丰富的想象。例如课文《天上的街市》第二节,诗人郭沫若由天上的街灯,想象到天上的街市,还有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等。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想象天上的生活,联想到在天上生活的人物——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并且按照自己的志愿和理想,大胆的改造了这个故事,让他们生活得自由美满幸福,想象他们此时也定然提着灯笼在天街上闲游。这里,想象不可谓不丰富而新奇。
其次是优美的意境。意境的高下决定着诗歌艺术品格的高下。《天上的街市》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迷漫的夜空本来已经这样美丽迷人了,再有一朵流星缓缓经过,那又该是多么的迷人啊!何况这朵流星还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呢——此情此景,何等美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妙! 诗歌还要有充沛的感情。写诗不能无病,优美的篇章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文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写出了时值暮秋,西风萧瑟,百物凋零,残阳如血等凄凉景象。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情诉如泉,令人叫绝。
另外,诗歌还要有精妙的语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618jyw.com
言。写诗要在遣词造句上锤炼推敲,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像《天上的街市》中“街灯”与“明星”的回环互喻,余光中诗《乡愁》四节的段间排比,闻一多的《色彩》七种颜色的句中排比以及象征手法的灵活运用等,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富有和感染力。
也就是说,写诗就是要遵从上面的四个特点,做到有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充沛的感情和精妙的语言,更要写出自己鲜活的语言,抒发自己的心灵情感。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写诗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才呢?“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中学阶段也许只能为培养学生的诗才奠定一个基础。基础扎实了,才有“深造”的可能。

(一)广泛积累扩展读诗的范围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古诗词70篇,7—9年级学生背诵古诗文50篇(其中16篇是古文)。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相当一部分学校未用好与语文课本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课余时间阅读古代名著、特别是四大名著的同学也为数不多,致使学生不能受到名著中诗教的感染、熏陶。据红学专家统计,仅《红楼梦》中就有诗词204首(含对联),16000余字,诗歌一般优美的语句更是俯拾皆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均为章回体小说,每一章的题目均是对联,本身就是诗歌的语言,书中也有不少优美的诗词。
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应抛弃繁琐分析诗歌的应试教育的做法,鼓励学生多接触古代、现代诗文,允许学生意会,不求甚解,待阅历增长、思想成熟后再进一步体味、领悟其中的深义。有些诗是要用一生的时间方可读懂、读透的。

(二)让学生尝试写诗,激发写诗的兴趣

如今,中学生要不要写诗,尚有争论。但笔者认为中学生应该学写现代短诗,学写对联和浅显的五言、七言绝句。阅读而不写作,读写分离,就学不好语文;同样读诗而不写诗,也练不出诗才。古人的诗词教育为什么比今人效率高?重要原因是读得多、背得多、写得多。写诗的过程是一个快速再现意象、组合意象、创造意象的复杂过程。清代袁枚说的好“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一诗千该始心安”,这个过程是一个自觉推敲、领悟的过程,远比教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有益。
为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不妨从生活入手,从浅显处入手,把学生引入“诗国”。

(三)把优美的流行歌曲引入课堂

相当一部分学生厌烦学诗、写诗,却钟情于流行歌曲。不少学生喜欢抄写、背诵歌词。笔者因势利导,常把声情并茂、歌词优美的歌曲引入课堂,与学生一起赏析歌词的意境、押韵和修辞手法。如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的《无题》(想见时难别亦难)一字未改被谱成歌曲,传唱港台大陆;《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等句子明显借用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意象;《常回家看看》则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抒情诗。通过赏析、吟唱歌曲,学生非常惊讶:原来一首歌就是一首诗,歌词创作者或歌手就是诗人,自己已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种特殊的“诗歌”,继而从单纯的迷恋流行歌曲、崇拜歌星中“自拔”出来。笔者就是用这种“爱屋及乌”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激发他们学诗、读诗、写诗的兴趣。

(四)让学生赏析、写作广告语

优美的广告语往往清新如诗,简短如诗,琅琅上口,韵律优美,回味无穷,大多数学生能脱口说出一、二十条广告语。赏析广告语,很受学生欢迎。如:麦氏咖啡的广告语: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此广告语堪称语言的经典。与雀巢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不同,麦氏的感觉体验更胜一筹,虽然不如雀巢那么直白,但却符合品尝咖啡时的那种意境,同时又把麦氏咖啡的那种醇香与消费者的内心感受紧紧结合起来,经得起考验。
这些广告语不仅优美,还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假如广告设计者没有诗才,便不会创造出这样的广告语,也许就不会有这种产品的畅销。
平时,笔者常提供某一商品,让学生尝试写广告语。如笔者的镇素有“苗乡酒都”之称,笔者就让学生在参观“苏南酒文化馆”之后,为家乡的各种美酒写一句广告语,为家乡的产品作一次义务推销员。有了真材实料,学生就开始搜集、模仿电视中的广告词,或是全新创作,反复修改……之高,远胜于抄写默写古诗词。

(五)让学生学写哲理短诗

哲理短诗,一般只有两三句,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化抽象为形象,蕴含作者的主观感情,褒贬分明。
笔者先展示不少哲理短诗,稍加赏析,然后随意以“直尺”、“橡皮”、“风筝”等常见物为命题,让学生尝试着仿写。一番冥思苦想后,学生稚嫩而可爱的诗作便跃然纸上:
直尺 橡皮
自己正直 纠正了错误
才能衡量别人 牺牲了自己
风筝 风筝
逆着风 没有你们的牵挂
才能飞得高 我永远飞不高

(六)让学生学写对联

写对联是古时写诗的基本功,从三言到五言到七言甚至更多,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写诗的能力。虽只一句,但要对仗工整而有意义、有韵味,又谈何容易?古人以学对联引导蒙童学诗、写诗,虽不讲语法、词性、修辞,但效率却胜过今天的诗词教学,此中奥妙,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关注、探究。
近年来的中考卷已出现让学生写简单对联的题目,如先出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让学生回忆《岳阳楼记》后写出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这是一个信号:中学生学了那么多诗,应该学以致用,应该写好简易的对联。再说当今说大白话的时代,也需要有诗和对联的点缀。看,政治口号“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多么简洁;看,“珍惜方寸地,留予子孙耕”,对得虽不工整,但还是有诗味,比“保护耕地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更富人情、更令人接受。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灿如繁星的对联,今人也为各行各业创造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佳联,语文教师选取几句对联让学生练习,那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如猴年将至,教师可以此为题材让学生练习对对联,像“羊年得福全家福,猴岁迎春遍地春”、“羊岁去矣,应记取亡羊教训;猴年来兮,当发扬金猴精神”等,也可让学生在寒假里搜集、品评春联,寓教于乐。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期望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诗人,但愿每位学生都能拥有诗才。能读懂书中的诗,读懂生活中的诗,更能读懂如诗的生活,如诗的人生。
(郝建国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初级中学 21523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