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青涩让青涩苹果成熟起来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15896 浏览:700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急剧变化,他们开始对爱情方面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对爱情的认识充满了朦胧的神秘感,急于寻求答案,这被许多教育者视为为洪水猛兽。这些教育者认为,一个人在青春期,还没有走上独立的生活道路的时候,不应该涉足爱情这个领域,老师应避免给学生讲与爱情相关的课题,免得引起学生的早恋,耽误学生的学业。但是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情感,爱情对于孩子们不可能是封闭的,因为社会和人生对于他们不可能是封闭的。
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封闭知识——包括人类的情感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当青少年在今天开放的信息环境里毫无障碍地接触到情感信息的时候,那些古今中外最纯洁、最美好的人类情感——真正可以称为爱情的东西,却难道要对他们封闭吗?人的所有物质皆属本能。但是爱情不是这样,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成果,是善的意志、美的追求的一个成果。这样的成果,没有教育是不能自动传承的。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文学艺术,就是人类爱情教育的媒介。如果我们不进行正确的指导,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其实,让学生接触爱情之类的话题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学生具有一定辨别力的,再加上教师的正面引导,这种变堵为疏的及时解放,恰恰能让学生从各个层面了解、丰富爱情、理解爱情的真义,不仅能使学生顺利度过青春萌动期,给予学生未来获取幸福爱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养成真善美的性情,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因此爱情教育,是最美丽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我们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处理爱情题材课文里,渗透爱情观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什么时候去爱。让他们的爱情健康而正常的发展。要让他们知道,爱情不是庸俗的,爱情是阳光的,是美好的,是人性美的表现。
既然爱情教育在中学阶段无可避免,也不能避免,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爱情观的教育呢?
最重要的就是对教材的整合和再次开发,对课文的个性化的解读。在高中课本中有大量的关于爱情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对其充分解读来突显正确的爱情观,通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熏陶感染中影响学生,这种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但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现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主要按文学史的时间顺序和文学体裁编排,所选篇目大都是文学史上有重要价值的作品。虽没特别安排一个爱情单元,但也有多篇关于爱情的课文,教师对这些文章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对爱情的价值取向,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现代意识去分析作品的爱情观念,用诸如独立、、平等、尊重、人性、和谐等观念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不要让作品中一些陈腐的观念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影响。
比如在这些作品中古代的作品大多数,其中又以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爱情为主,近现代的作品很少。虽然人性是相通的,古今中外的爱情一定有息息相关、亘古不变的东西,但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道德准则、婚恋观念,时代差异性造成的鸿沟不容忽视。中国封建时代的爱情,渗透着君、父、夫三权至上、男尊女卑的精神。男性几乎是所有爱情幸福与否的决定者。无论从封建时代初期的《卫风·氓》还是到封建时代晚期的《长亭送别》《杜十娘》,男性都是爱情的掌舵人,决定爱情最终驶向幸福大道还是不幸深渊。氓的喜新厌旧、薄情寡义,导致氓妻的不幸。崔莺莺虽是相国之女,身份高贵,但嫁夫从夫,未来的幸福也全仰仗张生,所以会在长亭送别时那样忐忑不安,再三叮嘱“休要停妻再娶妻”。杜十娘,精明晓理、有头脑有魄力,可算女中豪杰,但李甲的负心背叛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男权势力对她作出的判决:烟花女子永远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最终使她也逃不出悲剧命运,落得绝望投江、香消玉殒。女性在爱情中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缺乏行动能力。封建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决定了她们在爱情中的地位。不论是男女两人之间的爱情内部冲突,如《卫风·氓》,还是爱情与外在社会力量的冲突,如《孔雀东南飞》《长亭送别》,都要依靠男性的力量来解决,女性是没有话语权利的弱者,只能束手待毙或者隐忍地活着。刘兰芝富有反抗性,但她必须寄希望于丈夫的强硬。崔莺莺有个性追求,但她要等待张生状元及第才能真正实现爱情理想。如果算是一种行动能力,那么寻死就是这些封建女性在爱情追求失败后唯一可以做主的事。也正因为这样,封建女性的爱情就难免充溢着弱势群体听天由命的哀怨。
在解读这些作品时,教师就要明确的指出这些陈腐的封建思想,让学生明白爱情的基础是平等,是两颗心吸引产生的碰撞,而不是一颗石头对另一颗石头敲打产生的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618jyw.com
火花。就如同《致橡树》中的爱情观。诗人舒婷通篇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通过一系列富有特点的意象,托物抒情,表达了新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在诗的开头,诗人一连串地用了六个比喻句来批评她不赞成的人生态度和爱情观念。比如攀附高枝的“凌霄花”式的依赖式爱情,一味讨好奉献的“小鸟”式的单向式爱情。而要去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的“伟大的爱情”——木棉树与橡树的爱情:“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建立在互相平等、独立的基础上,不仅能够同甘共苦,而且能够不懈地追求伟大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爱情。通过这些作品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屏弃庸俗、狭隘的爱情观。
爱情是生活的必需而不是全部。解读爱情文学时不能爱情至上,不能把爱情同其他的情感对立起来。
课本里的爱情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理想化”。郎才女貌、花前柳下、一见钟情、相思痴恋、海誓山盟、生死相许……一系列能构成理想爱情的浪漫元素都集中在一起。而为了突出爱情忠贞、伟大的理想化色彩,许多作品还常常利用“死亡”这个心灵冲击力极强的字眼。为爱情死亡的有刘兰芝、焦仲卿、罗密欧、朱丽叶、杜十娘、四凤等人物。如果仅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这是可以理解的,理想化的爱情需要一些夸张的底色来衬托,否则不能彰显其坚贞、惨烈、伟大,不足于震撼心灵唤起共鸣。然而,当它要面向对爱情一知半解的年轻而好奇的心时,这样的情节又是否慎重?纯真的学生也许会误下一个结论:真正的爱情必须要用生死抉择来检验,寻死是进行爱情抗争的重要方法。敬畏生命与追求爱情到底哪个更重要?原本并不冲突的两件事在这些爱情故事里竟成了非此即彼的两面!
语文教师要善于借助语文教材引导他们理解爱情在生活和生命中的位置,理解爱情品位的差异性。柳永的《雨霖铃》将青年男女的离情别绪写得缠绵悱恻,表现得淋漓尽致,却带着一些脂粉气和市民情调。秦观的《鹊桥仙》虽然也表达了留恋难舍的惜别之情,但作者在结尾却爆发出了高亢的声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终日沉浸在卿卿我我之中。《荷花淀》中水生嫂虽不愿丈夫离开自己,但为着抗日大业,她还是支持了丈夫的选择,而且自己也成长为巾帼英雄,从而与丈夫站得更近。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理解爱情品位的差异性。借助语文教材引导学生懂得在人生的交响乐曲中,事业永恒是生命的最强音。爱情虽然重要,但他决不能支配人生。爱情也只有溶入到事业之中,其价值才会充分显示出来。
只要我们老师更新观念,正确看待婚恋作品,引导学生在爱情作品中感受美感受善,教材中的婚恋作品就能真正发挥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就能够让青涩的苹果成熟起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