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地区东北地区蒙古长调演唱特征和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29702 浏览:1341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铸就了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都以其独特的姿态绽放着,为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殿堂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在这些民族音乐奇葩中,蒙古族的长调即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它以其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演绎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人们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中国的蒙古族长调民族歌被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录中。本文将从长调的产生背景、特点、传承。现状等方面阐述,让人们对蒙古族的长调民歌有个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蒙古族 长调 民族背景 形成 特点 演唱特点
[]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70-02

1.研究蒙古长调的意义

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无论从那方面讲,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魅力。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蓝蓝的天空、飘荡的白云,这些自然环境使每一个蒙古人形成了心胸宽广、情感深邃的民族特质。这些民族特质无不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劳动中,特别是在他们的歌声里。蒙古族的歌曲主要分长调和短调两大类。而长调又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种,也是蒙古族最主要的艺术形式。长调的曲调悠长、旋律优美、抒情,聆听着长调的曲调常常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有无限的遐想。长调的歌词内容也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通过对自然的描述来表达蒙古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与憧憬。可以毫不夸张的讲,蒙古族从古至今的文化精髓在蒙古长调的旋律中都有所体现,它是蒙古音乐的灵魂。千百年来,智慧的蒙古族人民一直以师承的方式传承着长调这一音乐文化之精髓,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并熟识这一艺术形式,然而由于长调的曲调的特殊性使得人们无法用完整的曲谱来记录下所有的唱腔,因此,长调往往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由此可见,极力保护这一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有多么的重要。

2.蒙古族的历史

蒙古族历史悠久,7世纪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9世纪迁至蒙古高原,13世纪,铁木真凭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打败了蒙古族的其他部落,逐渐统一了蒙古,1206年,被选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时期的国土疆域已经达到了中亚和俄罗斯,因此,蒙古族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多民族的文化元素。1271年,元灭南宋统一了中国。

3.蒙古族风俗习惯

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居住方式——蒙古包。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够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蒙古族的服饰也很具特色,看似简单的一件袍子、一双靴子也是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盛装与常装之别。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即白节、那达慕大会、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此外,还有一个重大的祭事活动,即成吉思汗陵祭奠。每逢节日,他们会吃手扒肉、点篝火、敬酒、举办、摔跤、射箭等比赛项目。

4.蒙古族长调的形成

长调由形成到成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在一千多年前,也就是大约八世纪前后,蒙古族部落从起源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山林地带迁徙到大草原,由起初的狩猎部落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转变也给他们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改变。在以狩猎生活为主的时期,蒙古族的音乐主要以短调歌曲为主,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果断的狩猎方式及性格特征。那时的音乐活泼、激昂,旋律性强,节奏节拍规律分明,结构短小精悍,曲式结构紧凑,叙述性和歌舞性较强,抒情性较弱,内容多是描写身边的景物,比如天空的飞鸟,山林中的小动物以及蜿蜒的河流等等。迁徙到了蒙古草原后,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蒙古族人民的音乐也发生了转变。再不是短调盛行的年代。此时的长调歌曲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想象,面对着辽阔的草原,他们内心的情绪再也不是狩猎时期的紧张、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了,辽阔的视野、美好的景色、舒缓的心情,进而形成了曲调悠扬、结构绵长,节奏自由、曲式简单的长调歌曲,内容也多为歌颂景色、赞美家乡、咏颂美好的爱情、暖暖的亲情以及在游牧生活的过程中对家人、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这是长调形成的初级阶段。第二个发展阶段,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时期,即由游牧时期转为半农半牧时期。此时,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渗透到了蒙古族,北方和草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草原农业的发展,使蒙古族人民了解外界的视野更加的开阔,更进一步的增进了蒙古族人民与外民族的交流往来。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丰富使得长调的歌曲内容也更加丰富。我们熟知的酒歌就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蒙古族在庆祝盛大的节日以及在宴请远道而来的宾客时,我们都会欣赏到热情洋溢、曲调优美、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深长的酒歌。蒙古族人民通过不同内容的酒歌在表达着对客人欢迎的同时也展现着自己充实愉悦的生活状态。除了酒歌,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也是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长调的基本题材。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因此,在较长时期内,长调歌曲将占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主导地位。

5.蒙古长调的音乐特点

长调是蒙古民歌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蒙古民族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长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千百年来,草原人民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情怀,祈福未来。它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它的音调高亢辽阔,音域宽广,曲调优美舒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曲式结构以上、下旬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以非方整性结构居多,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常用彩腔及华彩性拖腔,以各种装饰音点缀旋律。除了独唱外,还有齐唱、对唱、伴唱,乃至“潮尔”合唱等演唱形式。长调的题材集中表现在思乡、赞马、思亲、酒歌等方面,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种,所反映的内容多集中于一个侧面,很少有长篇巨制。

6.蒙古长调的演唱方法

长调是蒙古族人民独特的表达情感的艺术方式,在蒙古族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长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主流。但是,就是有着这样地位的蒙古长调到今天为止,在演唱方法上却还没能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探索科学的长调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长调在不同的地区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演唱方法。在我国,长调主要分四个流派。呼伦贝尔地区的长调,曲调高亢嘹亮;阿拉善地区的长调庄严淳朴;锡林郭勒地区的长调则深远悠长、优美开阔;还有一个是鄂尔多斯地区的长调,特点为绵长细腻。长期以来,不同年代的长调演唱家们也在极力探索科学系统的演唱方法。第一代,以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哈扎布为代表的时代。他们是上个世纪活跃在蒙古族音乐舞台上的老一辈长调演唱家,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草原歌手。因此,它们的演唱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风格。在演唱方法上多用丹田气息与鼻腔、口腔共鸣的方法,声音位置比较靠前,表演风格也显得粗犷豪放,嘹亮高亢。他们学习长调歌曲的方法也是很原始的口传心授的方法,所以没能形成系统的教授体系。第二代,以德德玛、、拉苏荣为代表的时代。德德玛是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一代专业学院派歌手,在学习了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之后,她开始了草原长调的演唱,她的代表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流传至今,仍是一首脍炙人口、人人喜爱的长调歌曲。她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仅为她的演唱铺平了道路,更为长调音乐增添了更新的魅力,成为我们研究、改进长调音乐演唱方法的典范。是以演唱民歌闻名的歌手,她将伊克昭盟民歌的演唱元素融进了长调的演唱中,她的代表作《金杯》使人听了耳目一新,为蒙古族音乐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拉苏荣是继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长调演唱家。他在掌握了传统的长调演唱技能的基础上借鉴了科学的发声方法,给长调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还为老一辈长调演唱家写书立传,记录了他们的艺术家们的生活,把他们卓越的艺术造诣保留下来,传给后人,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研究资料。第三代,以歌唱家阿拉泰、那顺、朝鲁为代表的时代。他们都在音乐学院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并构成了蒙古族长调学院派演唱方法及风格的基础。他们正促使民族声乐艺术走向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
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人民音乐智慧的浓缩,作为新一代的音乐人,为了祖国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有义务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
项目编号;1253218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