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以高考作文中作文素材应用技艺学术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31967 浏览:1457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每年为了迎战高考,我们总是让学生识记一些作文素材,但是从平时的模拟训练来看,能将其应用在文章中的学生却很少,因为他们大多只会在直接相关的试题中生硬地套用。记得2011年高考前我们给学生预测我们江苏省的作文命题,从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我们预测作文题将围绕“崇拜”、“偶像”的话题。于是我们精心准备了很多这方面的素材。江苏省2011高考的作文题是“拒绝平庸”,语文考试结束后学生走出考场。当我们问到作文题是什么,怎么写的时候,学生一脸茫然,说不知道该怎么写。我们老师听后也倍感叹息。实际上把关于“崇拜和偶像”的话题材料稍微换个角度就能写出一篇像样的关于“拒绝平庸”的作文。痛定思痛,我们思考学生为什么不会发散思考灵活运用呢?我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手中的写作素材忽视了仔细分析和深刻领悟,不会多角度地运用同一素材。
让我们先来看高考中几个成功的例子,这几个例子都是选取同一个素材,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的。当然这几篇作文也都是高考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优秀作文。
2010年高考全国卷中一考生写的《主宰自我》中有这么一段“翻开宏文《报任安书》,我们可以听见司马迁的声音:‘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之所为作也。’是啊,遥望历史深处的这些杰出的人物,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哪一个不是身处逆境主宰自我而创造了生命的不朽与辉煌?!”从这个考生的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考生所引用的这段文字是从“主宰自我”的角度来运用的。
同样的事例我们再来看看2011年福建卷中一考生在《给梦想一次开花的机会》中写道“给梦想一次开花的机会,就要坚定信念。孙膑在忍受了挖去膝骨的酷刑之后,忍耐着、坚持着,执著地用心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兵书《孙膑兵法》;司马迁在遭受了宫刑之后,仍坚持在狱中完成了著名的《史记》,为后世留下了值得膜拜的著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本文中作者引用这些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让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作者主要是从“坚定信念”的角度来运用这则材料。
如果说“主宰自我”跟“坚定自己的信念”这两种立意的角度有点接近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看2011年江西卷中关于“君子三乐”的话题作文中,有一考生在他的《问心无愧,君子之乐》这样写道:“人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能摧不垮,压不倒,意志坚定,享受到君子之乐!君不见‘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他们无愧于天,无愧于人,自然顶天立地,成就其人生追求,享受那君子之乐!……”很明显作者在本文中是从仲尼、屈原等人物追求不愧于天地的伟大精神的角度引用的。
同一则材料,三篇作文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但运用的都契合题旨。
再例如,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对凡·高的评价“他出生,他画画,他死去”。两个考生在不同的作文中用得贴切而深刻。在2010年山东卷《光与影的思考》中一考生写道:“‘他出生,他画画,他死去’波德莱尔这样评价你——凡·高。回望一生,你似乎都是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那个与你格格不入的世间,不被承认,不被表扬,你的人生似乎因此陷入阴影。然而一意孤行的你怎忍得这不被重视的寂寞?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阿尔的天空下怒放的向日葵,那便是你吧!’”。很明显作者从这个评价中看到的是凡·高地寂寞的一生,作者似乎从评价中感受到了凡·高不被人理解的寂寞。因此作者说凡·高生活在阴影当中。而在2011年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的作文中就有一个考生是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角度引用了这句话,该考生在文中写道:“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对凡·高只有几个字的评价:‘他出生,他画画,他死去’。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期待,让这个穷苦的艺术学徒执迷于画室中,为了《星夜》,为了《向日葵》,哪怕还要为一顿饭而苦恼,哪怕还要为一只画笔而发愁,他仍旧沉醉于画室中,期待着用笔勾勒出心中的色彩,用心填补一片片空白。’”在这段引用中作者是从凡·高的执着的精神出发,说凡·高总是心怀一种期待,因此在作者的眼里凡·高的一生是画画的一生,生和死只是两个微不足道的点。而在《光与影的思考》中,作者似乎是把思考的着眼点放在了生和死上了。
从上面的几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素材可以理解和运用的角度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但是如何才能把同一个素材从不同角度来运用呢?我想我们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学会多维度思维。多角度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多角度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则材料,即在同一材料面前,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角度,而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发现材料的内涵。多角度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教师在具体指导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首先,对材料的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是学生运用材料的前提。如果学生对材料本身就一知半解,那怎么能挖掘出材料的内涵,从而生发出多种思维呢?
其次,学生要善于因小见大,见微知著,于细微处见精神。抓住材料中某一点,生发引申成大问题,当然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
第三点,平中见奇,由表及里,在平凡材料中挖掘伟大和崇高。透过材料的表象,挖掘材料蕴藏的深层内涵。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种方法体现着学生思想认识的穿透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