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内在高中语文与历史教学内在联系

更新时间:2024-01-13 点赞:16399 浏览:706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语文和历史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这样说,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到了现代也一样,语文中涵盖了历史,而历史又离不开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与历史知识的联系。而历史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穿插应用,也是有其深刻意义和必要性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历史知识
1674-4810(2013)21-0132-01

一、以历史知识为切入点,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这并不是因为教师教得不好,也不是因为课文的枯燥无味,关键在于缺乏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一教学现状我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切入历史知识,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高中生有高考的压力背景,对他们来说,宽松的学习气氛要比强硬的知识灌输更重要,而历史本身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通过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课文导入,无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式之一。
如学习《声声慢》一文时,老师可先不着急直接进入主题,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进行翻译等。因为直接进行课文分析,可能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最终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在某些问题上冥思苦想却得不出想要的答案。所以老师可以在进行文章分析之前,把李清照当时的生活状态以及与赵明诚之间的婚姻状况给学生做一介绍,让这段历史再现。古语有云:“读其书,知其人。”只有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作一番解读,方能与作者在写作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涵。此外,老师也可以借助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话题来活跃课堂气氛。对于李清照,就可以“李清照是否改嫁张汝舟”为话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李清照是否改嫁历史上是有争论的,根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上内翰綦公启》中的记载,李清照亡夫之后是改嫁了。但也有人认为《上内翰纂公启》的全文,始见于李清照去世多年后,很难判定它是李清照所作,至少已不完全是李清照的原作。历史上还有其他著作提及李清照改嫁,但都因缺乏证据不足以得到证明。在经过此番的讨论之后,学生的兴趣已完全被激发出来,教师应趁此鼓励学生结合李清照一生的经历,细心品味《声声慢》这首词的内涵。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气氛不再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文史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突出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自身感悟、创新思维能力,力求突破陈旧的教学理念,改变人们对教学的看法,也从侧面影响着学生的价值意识和学习规范。通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老师的风向标的作用,在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追求知识的意识,形成自我的求知方法,为日后的终身学习铺路。
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课文,了解当时的历史,难度上也应层次分明,逐渐深入。(1)品读文章,体会课文中的行文妙趣。(2)课堂之外查阅相关资料,并集体讨论“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3)楚汉争霸时期有很多逸闻趣事和成语故事,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分享各自心中的故事,拓展学生群体的知识面。(4)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独立地去分析刘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也可根据刘邦的一生或生平片段,谈一谈各自的看法。(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鸿门宴》组织改编成剧本,待中秋或元旦晚会时现场演出。
其实,语文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曾有许多学校举办过“走进身边的历史文化名人”活动,将语文和历史紧密联系。通过对身边历史名人的调查,学生可做出自己的调查报告。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目前高考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为高考作文的选材提供了巨大的素材库。我们纵观高考优秀作文,可以发现他们的选材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的。因此,学生的历史素质对于高考作文的影响也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被重视。历史与文学自古都是紧密联系的。现今的语文教材中,历史知识的渗透非常普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积累、丰富自己,引领高中语文教学进入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吕思勉、黄永年.吕思勉文史四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一般论文格式范文{#GetFullDomain}
出版社,2005
[6]张先华.魅力语文的创新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