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意义学生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23938 浏览:1083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话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茶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语文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学习语文就不会是枯燥的,而是愉悦的。那么,朗读的作用究竟有哪些呢?

一、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什么是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社会已经发展到后信息爆炸时代,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高超的语感能力。一个语感强的人,他所获取信息的效率也高,在竞争中所拥有的素质资本当然也就充足,更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语文教师要有前瞻性,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设置朗读环节,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再体验,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美文段,特别是对重点语句、关键字词进行品味,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就可以达到对文章“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对字词句的咀嚼中,既能更好地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体会其精妙的用法,又可以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的思想、语言、风格等。如鲁迅的《雪》中,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因为第一部分是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儿时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在课堂上,我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小声反复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因为第二部分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在教学时,我就让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通过朗读进一步领会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的截然不同,从而体会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然后诵读全文,再次体会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所寄托的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所蕴蓄的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最后通过对两幅对立图景的对比,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丰富的蕴含:即鲁迅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三、能增加学生语言的积累

朗读对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要加强课文朗读,特别是精彩段落、关键句子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来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把文本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材料,不断积累,为自己的创作储备充足的养料。长期坚持朗读,就会从感性上、直觉上去认识和体验名篇佳作的精髓,并主动地消化和吸收;长期坚持朗读,就能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习惯,自然也就会增加语言的积累。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丰富的表达形式,对于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长期朗读古代诗文,既能帮助学生积累精美凝练的语言,又能帮助学生领会古诗文中丰富的内涵,还可以欣赏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精髓。

四、能激发学生灵感引发再创作

语文学习是阅读主体与创作主题的心灵碰撞和灵魂交流,这决定了学习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语文的行为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在朗读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形象思维,是一种再创造。朗读时一定要指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带着感情去读,注意文本中的联想与想象,真切地感受文本所描写的情与景,这样做后,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会擦出火花,引起共鸣,激发灵感,产生创作的。同时,教师的点拨水到渠成时,要及时进行片段或习作练习,引导学生再创作。

五、能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就是指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专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雕细选出来的,每篇文章都有“诗”的美,都有作者美的灵感,大声朗读文章有利于“诗性美”的还原、再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吴冠中的《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品味文中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帮助学生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既然朗读的作用如此之多,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首先,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不但要指导学生朗读,而且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朗读,去品味、揣摩语句。其次,灵活采用各种朗读方法。朗读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教师范读、听录音跟读、高声朗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等。再次,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朗读,放心朗读。朗读他人的作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朗读自己的作品实际上是一个修改完善的过程。最后,对所读材料可采取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处理方式。如契诃夫的《变色龙》,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对话简短,但描写生动传神,刻画出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形象。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让学生融入角色、带着感情再现课文中的情节,通过感染听众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社会意义的目的。
朱自清在《朗诵与诗》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重视朗读正是为了突出语言的本质,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自身的多种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