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因材施教论因材施教及教育会诊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14056 浏览:594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由于环境、教育、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及先天素质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都具有个别差异。因此,教育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实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我国,“因材施教”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第一位主张采用这种教法的教育家。他认为要因材施教,就得对每个弟子的个性和生活习惯观察仔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他对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和特殊才能都能分析得很清楚。宋朝的朱熹把孔子的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因此得名。唐代的韩愈、北宋的张载也都曾指出,培养学生要像处理木材一样,做到“各得其宜”。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也十分重视这个经验。“因材施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因材施教”,一方面是要“因材”,即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是要“施教”,即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取得有效的教育成果。了解和研究学生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源于:论文的写法www.618jyw.com
段,了解和研究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使教育工作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
“因材施教”要求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那么学生的“实际”是什么,教育的“出发点”又在哪里,这都需要教师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去了解和研究。当然,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很多,如观察、谈话、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家访等等。比较而言,“教育会诊”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最优化方法之一。
“教育会诊”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基和波塔什尼克提出的一种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教育会诊”就是教师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克服在教学、教育与发展方面所暴露出来的缺点而进行的一种协商和咨询会议。参加会诊的有:班主任、任课教师、团队辅导员、校医等。
“教育会诊”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第一,研究全班每个学生的个性,以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第二,定出统一的教育出发点,统一的措施系统,以消除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技巧中的漏洞。在会诊会议上,由班主任提出讨论提纲,提纲的内容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评定:(1)学生的身心健康。(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3)道德倾向。(4)劳动态度。(5)兴趣爱好。(6)一般学习技能和技巧。(7)身体素质。(8)审美修养水平。(9)遵守行为准则。(10)家庭和同龄人对该生的影响等。
在“教育会诊”上,要达成协议以统一教育的出发点,针对这一出发点,每个教师还必须就自己的具体任务达成协议。比如,一个教师负责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一个教师负责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一个教师则努力做工作以制止学生所受的不良影响等等。
可见,“教育会诊”能使教师们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因而对学生的评定也会更客观,这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确定和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另外,“教育会诊”可以提高教师自己的教育能力。
应特别注意,通过“教育会诊”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紧接着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确定教师们的具体行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在“教育会诊”上只讨论学生的个性而不确定教师们的具体行动,那么这种“教育会诊”只能起到通报情况的作用,就像医生诊断了病人的病情却不治疗一样,“会诊”将没有任何意义。
“教育会诊”是因材施教的一条有效途径,今天的中学教育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全面提高”,必须先“全面了解”,而“教育会诊”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最有效方法。
“教育会诊”比起其它一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来看,它的系统性更强,更能激起班主任之外其他教学人员的育人责任感。因为,一般的研究方法,如日常观察、谈话、家访等等,主要是班主任一个人在进行,而其他教师似乎只是“教书”而忽略了“育人”。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提出“教育会诊”的方法,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