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再认高中语文导学案再认识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6193 浏览:217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笔者从2009年9月开始实施“导学案”教学,主持学科团队研究设计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等选修教材的“导学案”,并进行了广泛的教学实践。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谈谈对语文导学案的几点认识。

一、导学定位

导学案教学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学习理论,撬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改革。课前,学生按照导学案设计的“路线图”自主研读文本。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主研习成果,大胆质疑,思维不再受老师的限制,常常在相互争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生成新的思路,整个课堂就是一次智慧的探险。、和谐、宽容、“安全”的课堂文化,让沉闷的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阳光、欢笑与收获的喜悦洒遍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实行导学案教学后,改变了师与生的地位,改变了教与学的立场,优化了课堂教学生态,改善了“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动态结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狂欢”。
那么,如何界定“导学案”的概念呢?裴亚男老师认为,“学案指导学生学习,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不仅仅是一份学习材料和案例的呈现,它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学案实质上应该是一种方案”。这种观点界定了“导学案”的性质,那么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目的何在?设计的主体是谁?张海晨、李炳亭的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学生也可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笔者赞成这一观点,这里的“导”就是指导、引导,“学”就是学生学习,“案”就是方案,就是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整套课堂教学方法体系,包括九个独立的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刺激回忆原有知识、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根据这一体系,笔者把导学案设计成八个部分,即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法导引、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设计)、(自主)归纳小结、当堂检测、学习反思。同时根据学习活动内容的不同,把课堂分为四种课型,即新授课、训练课、复习课、评讲课。针对四种课型,实行“四案并举”,即新授内容的“自研案”、基础达标的“训练案”、阶段总结的“复习案”、问题落实的“纠错案”,总称“导学案”。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不应将“导学案教学”(“学案导学”)界定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因为导学案(学案)只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走向自主学习的桥梁。为此,笔者在实践中从来不认为导学案是“编写”出来的,而是根据学情对学习过程的一种“设计”。

二、导学案的价值取向

导学案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抓手,其价值取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促进信息对称 “信息对称”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它要求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否则就做不成交易,即使做成了也是不公平的。把这一概念借用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认真研读文本,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课堂上有备而来,导学案是促进信息对称的重要手段,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造了平等对话的可能。
二是提供认知背景 教师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资料作为助读材料通过“知识链接”告知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认知背景,并把自己研读文本时查阅相关资料的目录索引提供给学生,让有兴趣、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到图书馆自主查阅钻研。
三是引发认知冲突 一般的理解,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导学案就是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学习目标”、适当的“知识链接”和层次分明的“问题设计”(即“学习过程”的内容)等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当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产生冲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先天趋向”,在“同化”“顺应”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平衡”。
四是重建课堂文化 导学案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课堂的变化,更是课堂文化的重构,它需要在一个“学习团队”(即“学习共同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团队由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组成,包括学生个体与团队、教师个体与团队和校外专家三个层面。在学习团队中,人人都是学习者,处处都是学习场,时时都有学习元。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系统结构、强化激励评价等措施建立的学习团队,可以有效激发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团队学习,共同研讨导学案中的问题,促进学习者团队归宿意识,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角色体验,让学习者在不同角色中学会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

三、导学案走向何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十多年来,中小学的课堂改革从改革“课堂结构”到改革“教与学的关系”,给传统的课堂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导学案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于是,在“杜郎口中学第二个十年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杜郎口中学作出了惊人之举:全校取消导学案。崔其升校长认为“导学案”教学“还没有改变教师主持课堂的本质,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潜能挖掘、性格健全没有益处。”接着进一步指出:“学校不应该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枷锁。学习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灵的激动、感动、打动,是一种其情也动、其意也切、其感也深、其悟也道的过程。”这一举措,是一种超越,对自我的超越;也是一种追求,回归教育“本真”的追求。
这里也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导学案该不该取消?取消导学案后怎么办?“取消导学案”是为了取消一切束缚学生发展的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但是,我们在课堂改革中也不应该盲目地“取消导学案”,在学生没有具备应有的学习力之前,导学案的存在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当学生逐步掌握高中阶段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以后,再逐步尝试取消导学案。“取消导学案”后的课堂可以是这样: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文本,找出学习中的困惑或问题,教师对各小组问题进行汇总,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的但对文本研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哪些问题很重要但学生并没有发现,这些都是课堂学习讨论的重点。教师把这些经过分析、筛选和优化的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解决。这样,问题从学生的阅读真实体验中来,又由学生共同探究解决,让学习真正走向自主而非他主,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学习观。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