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佳酿让作文充溢佳酿浓郁芳香前言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3799 浏览:89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先生曾有这样精妙的比喻: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意谓高考作文不能像平时作文,不能像名家小品,无法让阅卷老师“涵咏功夫兴味长”;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或“心灵震撼力”,才能让阅卷老师在第一时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从而愿意也乐于细加品读,为评定高分奠定充分的心理基础。依据本人的长期观察和实践,发现循着阅卷老师的印象程序,作文应在以下几个因素和环节上发酵充分,酝酿出色。

一、磨好开头,让开篇如烈酒发蒙,先声夺人

古人把佳篇开头称为“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精彩,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才能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
现例举两法加以佐证。
一是悬念激趣法 此类这种开头适用于记叙文或小说。试看下面这篇小说的开头:
“车子愈源于:职称论文www.618jyw.com
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
读到这里,读者直为文中的“我”捏汗不已。直至读到最后——当“我”看见自己旅行袋开口处突出一截管,那是出游时特意为小侄子买的玩具,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方才真相大白,原来司机竟然一直视“我”为一个潜在的劫匪。
如此利用误会设置悬念,终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能充分激发读者的终极想象和心理预期。
二是整句渲染法 此类方法多用于散文。用整句、排比的形式来议论点题、抒发感情,从而总领全文,以优美文笔、修辞功夫,登台“走秀”,诱人入神,引人入胜。如早年全国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为话题的题为《轻轻落地的一滴水》的佳作开头:
一滴水轻轻落地,是森林中叶片上滚下的露珠,还是峭壁岩石间的清流?是云的哭泣还是雾的叹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你喜欢小桥流水的温馨,还是大漠孤烟的雄浑?你偏爱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还是热烈浪漫的南国风情?我想,答案是因人而异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如此这般的开头,焉能不让阅卷老师爱意初蒙?

二、用好语言,让全文如醇酒甘洌,韵味隽永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搬用到高考作文上,我们也可以说:语言没有文采,难能夺人眼球,博人好感。因此,我们要做高明的美容师,力求文字辞藻美,语句内蕴美,结构整饬美,修辞别致美。从而让文章外饰精美,内蕴丰厚,使人读之如饮醇酒,且沉且醉。
增加语言的文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引用诗词显底蕴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增加文章底蕴,优化语言表达,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息和文化气息。以一篇优秀习作为例——
美就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与恬淡;美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美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
此处直接引用,既有历史文化的陈列,又有古代名句缀饰,文质兼美,使文章深厚优雅,使人满怀探微洞幽之兴。
二是锤炼妙语出神韵
单言考场作文。虽然时间紧促,心情紧张,难求通篇妙语连珠,但力争使文章于局部闪现出文采的光辉,却不是难事。
记叙文,固然必须多描写,善描写。同样,议论文也不能完全抽象说理;也应巧用文笔,力求形象生动,增加文章亮色,提升阅读兴趣,增加说服和感染效果。如高考满分作文《用诚信酿造生活》就有一段精彩的论证: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馥郁,因为诚信,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或悲戚,因为诚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暗淡,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亮丽;生活如书,书中的字要靠我们用诚信认真去抒写,我们的生活要靠我们用诚信去呵护。
三是借用仿辞增效果
仿拟,即仿写,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完全可以借鉴、仿拟。例如就有同学据苏轼《赤壁赋》中一段文字仿写出如下美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非陶渊明之诗乎?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归隐山田,此非靖节先生清高之情怀者乎?

三、写好结尾,让收笔如佳酿流连,余味不绝

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须干练有力,言近意远。它既能为文章完满收笔,又能给读者留下再创作空间。恰如美酒留齿,回味难绝。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是适当留白,言尽意远 被称为“世界结尾之王”的美国作家欧·亨利《与赞美诗》的结尾,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项链》的结尾都有这样的效果。再如2009年福建满分作文《这也是一种问题》最后这样结尾:
近日,国家取消了食品类免检制度。我仿佛听见一声叹息,哀怨而悠长,令人动容……
这样的结尾,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确实意味深远。
二是巧用名句,画龙点睛 名人警句,是前人长时间磨洗沉淀下来的思想与语言结合的精粹,巧妙地在结尾处引经据典,既可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又能借名句助阵,让人过目难忘。如2009年广东卷满分作文《知之·行之·思之》,文章从古语“易有三训”开篇,然后以大量精彩古语延伸自己的观点:对于常识,要知之,要思之,要行之。文章这样结尾: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三是运用疑问,警示启发 设问、反问,都有激疑效果,都有启发作用。用好这样的手法,常能以一当十,震撼读者心灵。曾有这样的考场作文《不要轻易说不》,文章在充分论证不要轻易否定前人思想和观点之后,以这样一句收束全文:都能轻易说“不”,谁能轻易“吞”回?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用心打造,方能铸成精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