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10910 浏览:456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世纪80年代,以莱考夫(Lakoff,G)和约翰逊(Johnson,M)合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出版为标志,隐喻研究完成了“认知转向”2。该理论以为|教育论文网|,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莱考夫作为这项研究方法的先行者,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学说并系统阐述了它的工作机制。随后,莱考夫又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美国政治话语的分析中,深刻揭示了隐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和意识形态。然而,我们留意到上述对政治隐喻的研究仅是以英语为载体的,尚缺乏对英语以外文本的系统研究。根据认知隐喻理论,人的身体经验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汉语政治话语中蕴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喻系统。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该假设的基础上去研究汉语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特点并揭示蕴含在其背后的认知特点。理论上,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政治话语分析的有力工具——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以求更好地揭示概念隐喻所体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哲学基础。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汉语政治话语中主要包括哪些概念隐喻;第二,这些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和实现方式;第三,概念隐喻所蕴含的认知基础及其使用特点。本文以《人民日报》为语料来源,从中选取了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一年时间内所刊登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49篇演讲与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并把对比方法贯串|语文教学论文|其中,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当代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表明,当代汉语政治话语中主要存在十种概念隐喻模式,其中“旅程”隐喻出现的频率为最高,其次为“有机体”隐喻、“亲邻”隐喻、“水流”隐喻和“军事”隐喻。随后作者对前五种实现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解释概念隐喻是如何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借助SPSS3分析出该类隐喻与哪种隐喻实现形式最为相关。同时,本文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还探讨了隐藏在概念隐喻背后的认知基础及功能,揭示了汉民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从更大的范围内认定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而且也印证了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内的隐喻系统所存在的差别。同时,通过汉语隐喻所体现出来的汉民族的认知特点,必然能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期待该研究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汉外对比及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鉴戒和启示。【关键词】:概念隐喻政治语篇映射过程实现方式认知特点功能作用
【论文提纲】:摘要6-8ABSTRACT8-11第一章引言11-141.1选题意义11-121.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21.3文章的结构12-14第二章隐喻研究理论概说14-362.1西方隐喻研究略说14-312.2中国隐喻研究略说31-36第三章隐喻与政治语篇研究36-423.1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用36-373.2国内外政治隐喻研究概况37-403.3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40-42第四章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认定与分析42-814.1理论基础及概念隐喻的认定原则42-434.2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统计结果43-454.3汉语政治话语中主要概念隐喻的分析45-81第五章结论81-835.1本文的研究结果及价值81-825.2本文的局限82-83参考文献83-8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87-88致谢8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