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师范省属高校师范学生就业工作走势与应对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32954 浏览:1484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通过对省属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的特点,提出了省属师范院校师范生就业指导对策。省属高校师范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就业率,关系到我国地方中小学的办学质量、整体国民的素质,也关系到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关系到师范专业学生的人生发展质量,只有做到信息畅通、情况明了、专业设置合理、规划科学、质量保障,才能有效地保障省属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省属;高校;师范;就业
1009-4156(2013)01-120-03
纵观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师范专业最近五年来的就业情况,在教育岗位就业人数占师范生的比例从2004年的73.16%下降到2009年的12.36%;除考研和出国外,非教育岗位就业的比率则从2004年的7.38%上升到2009年的26.16%。可见省属师范生就业去向在近几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呈现着多重心、多取向的难题,如何解读这些变化,面对新的挑战,提高省属高校师范生的就业率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一、省属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一)主要服务于本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少部分向其他区域发展

省属高校师范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本地区的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也为本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培训人才。从2004年到2010年的统计资料看,尽管许多毕业生乐于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去就业,我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还是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从2004年的68.57%,上升到2010年的86.1%。即大部分的师范专业毕业生留在了东北地区,主要是黑龙江省就业。同时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减少的趋势十分明显,从2004年至2010年从24.42%减少到7.99%。虽然近年来到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的就业人数略有上升,西南地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618jyw.com
区、西北地区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多,成为发展势头较快的就业新区域,但比例较小。西南地区的用人需求量增幅最大,成为发展势头较大的就业新区域;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属于我校有待进一步开拓的就业市场区域;西北地区由于地域偏远,经济条件落后,很难在我校形成招聘优势,所以需求一直居于末位。

(二)教育行业从业人数下降,师范专业流向趋向多元,三成以上实现灵活就业

近几年来,基础教育系统“凡进必考”、“编制核定”、“地方保护”、“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固有矛盾又有新发展,给省属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总体形势依然严峻。从全国形势来看,中小学整体需求也比去年略少,数量在25万左右,全国师范类毕业生总量为60万,从供需之间的缺口来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阶段里,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根据中国社科院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的信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量在2020年预期比2008年减少1800多万人,如果师生比基本保持不变,未来12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将减少100万人。
2004-2008届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基础教育和升学两大部分(见表1)。而2009年这一集中现象发生了改变,师范类在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超过了基础教育和升学。企业就业率从2004年的3.66%跃升到31.98%;全校考研率有一定提高;在高校及事业机关及科研单位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每年都由于许多的原因,有少部分学生待就业。

(三)主要面向基层,升学和出国比例有所提升,少部分到高校、事业、科研单位就业

从宏观上,大学生就业工作还是被许多地市边缘化,由于没有义务连带,通常不作为常规工作加以重视或安排。省地市重点中学选择招聘对象主要集中在东北师范大学(对该学校毕业生普遍反映是基础教育知识扎实,对新课改教学内容熟悉)、部分省属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和“211”综合类型学校,个别对我校招聘的地区均要求考生为一表学生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我校近7年来的统计情况,师范生就业行业中到高等学校中发展和到事业机关、科研单位的人数占师范生总人数的比例都有显著的下降,分别从11.04%和3.62%下降到2010年的0.31%和1.03%,到2010年两项加起来不足2%;出国和升学在这七年间略有提高,也只有1.39%和15.53%,到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的师范生,在70%以上;就城市规模而言,70%多的学生到非省会城市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包括乡镇)就业。这种趋势符合了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取向,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就业工作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指导策略。

(四)师范各专业的就业需求量保持稳定,专业结构趋向均衡,小学科受欢迎

从直接需求看,2008年之前,英语、数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主要学科的需求量明显地高于地理、历史、生物等“小学科”,全国和本省多年来主要学科的招生人数一直比较多,而基础教育招生人数在2008年开始处于稳定中趋于下降的态势,加之,以往师范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也成为基础教育工作岗位的应聘对象,特别是基础教育经历了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所以基础教育对主要学科的师范生的总体需求没有提升,保持一个配对稳定的比例和数量。而诸多的小学科,例如地理、生物、音、体、美等专业需求量可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数量也趋于缓慢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我校师范类各专业的就业比例总体上趋于平衡(见图1)。
从国家宏观的政策层面看,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从现在起,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就“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来源多样化”。许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方式,获得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入职资格,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使得中小学吸纳了大批非师范类专业的优秀资源进入教育队伍,也使得师范专业的社会需求数量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许多小学科是师范类院校比较有优势的专业,更加适合中小学教育的需求,自然其需求也就在稳定中有所提升。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迈进,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扩招的脚步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社会上出现了“学非所用”、“学而少用”甚至“学而无用”等各种“教育与职业不相称”或“高教育低就业”抑或“刚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待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我校体育教育、小学教育、教育学等专业的一次、实际签约率也起伏不定。艺术类专业、音乐学院的专业在一次、实际签约中表现得均不理想。由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综合考虑的前几个专业,属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二、省属师范院校师范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引导师范生主要面向本地区就业,鼓励扩展就业区域的指导策略

针对近年来我校师范生就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和发展态势,我校制定了“巩固北方、扩大沿海、开辟中部、渗透西部”的大学生区域就业指导策略,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介绍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发展形势,引导学生了解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在就学期间学会自主收集就业信息,有目标、多方案地确定自己的就业取向。学校采取措施,巩固南方已有的就业基地,同时重点对黑龙江省十三地市就业市场进行开发,与各地市建立师范生就业的合作关系,向各地市推介优秀师范生,使得供求双向信息畅通。同时,进一步集中精力,扩大师范生在黑龙江省的就业区域。鼓励师范生积极拓展就业思路,有条件的可以到沿海和发达地区就业。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足黑龙江省的教育,引导学生到广大的乡村任教。

(二)重点保障教育需求,鼓励学生考研与跨行为就业

我校一方面加强市场调研和专业调整,适当减少师范生的招生数量,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保障基础教育的需要,五年来,我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信息十分丰富,每年均保持在8000个以上,近于1:3的供需比较好地满足了师范毕业生的选择需求。随着就业市场的自我调整和我校在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市场的不断开拓,2008年以来,我省基础教育系统逐年地增加了在我校招收师范类毕业生的比例。直接进入我校召开校园招聘会的基础教育系统用人单位数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数量保持在400家左右,平均每家用人单位的需求人数在10人以上,属于我校定位的主要市场,无论是岗位性质还是工作地区都基本满足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另一方面,引导师范生开拓就业思路,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社会需求,实现升学、考取公务员、到事业单位应聘、获得相关行业就业资格等多种措施的灵活发展与就摘自:学年论文格式{#GetFullDomain}
业。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的比例在2010年提高到15%以上。2009年、2010年的总体需求岗位数量略有回落,但是我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相对稳定。

(三)鼓励师范生面向基层就业,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甚至法规的支持,特别对我校以培养师范生为主,非师范专业又没有形成品牌的学校毕业生就业受政策影响很重。广大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地区,有大量的空缺岗位,地方财政无力负担,形不成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环境。同时,在基层的事业性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人员得不到优化,不合格的人员出不去,合格的毕业生进不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十分脆弱。另外,在一定意义上说,许多基层在户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生活保障、工龄计算、职称评审、工作调动、子女人学等一系列问题上仍然存在体制性障碍。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设岗位计划”、“特设岗位教师服务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和“征集普通高等学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并持续地关心、支持这些毕业生在基层的成长成才。开展有前瞻性的研究,结合地方和高校的实际,认真研究探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相结合的新途径,努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新领域。

(四)稳步发展师范教育,积极做好专业调整和职业资格培训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其实,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否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相吻合。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互动状况如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切关注。不管高等教育的目的如何描述,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未来就业做准备,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教育与就业,更宽泛地说,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是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主要动力,也是省属师范院校专业调整的主要动力,教育发展与人力规划应是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依据。要随市场变动而调整专业,设置一个专业需要很大的投入,建设好一个专业后需要一定时间的稳定期,专业设置本就是一项预测性、前瞻性的工作,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动是无法完全预料的,也就是说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只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通过对专业设置的风险分析,以一种长远的发展态势来筹办新专业,才能适应动态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才能延长专业的生命周期。更为重要的是,在无法预计的风险中,做好规避措施,以使风险值降低到最低!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很多学校设置了预期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就业并不乐观。随着人口总体情况的变化,教育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公民素质提高的要求,特别是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调整师范教育专业势在必行,并需要保持一个动态调整、相对稳定的状态。我校建立了科学的专业调整信息收集网络、政策研究队伍、学术讨论机制和定期研究的制度,以保障学校整体专业与招生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此外,专业设置还必须进行严密的科学的论证,这是建好一个专业的基础。专业论证既要听取行业专家意见,更要听取考生的意见,要重视毕业生的,把毕业生反馈意见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作为专业设置和改造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形和求学者的升学意向,适时调整专业及招生人数。坚持社会参与、专家决策,“宽窄并举”设置专业。应注重了解本地区、所涉及行业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规划,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专门课题组进行调研,主动适应就业制度改革,坚持专业宽窄并举,适当拓宽专业覆盖面,使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加合理,避免人才需求饱和,以满足经济建设及毕业生就业需求。
省属高校师范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就业率,关系到我国地方中小学的办学质量、整体国民的素质,也关系到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关系到师范专业学生的人生发展质量,只有做到信息畅通、情况明了、专业设置合理、规划科学、质量保障,才能有效地保障省属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功能的发挥。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就业求职心理策略研究”(编号:12522155)]
[王少梅: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处副处长,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学生就业管理研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