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链立足于实践与革新知识产业链培养方式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27310 浏览:121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高校为社会各岗位所提供的毕业生数量(加上历往年毕业生的沉淀数量),早已是供大于求,出现了高校学生“毕业即失业”、“低就业、不就业”的困窘局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在这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多重压力和各种挑战并存的环境下,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本文阐述了高校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为提高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满足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现学业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本文明确提出了“立足于实践与创新;打造学业与职业零距离,毕业即就业的知识产业链”作为高校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方向,结合软件学院鸿程科技创新实验室成立两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创新能力;知识产业链;零距离对接

一、高校对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企业将所需人才的培养代价转移高校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所追求的是自身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利润,企业所需求的是能为它创造经济价值的人才,同时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高校为社会各岗位所提供的毕业生数量(加上历往年毕业生的沉淀数量),早已是供大于求,企业的“择才”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使得当代许多企业在对其所需人才的培养成本投入上大大减少,以一种对人才培养的低投入方式和获取人才所创造的产业利润为基准来运营和发展自身的产业。这使得企业将其所需人才的培养代价和大量成本的投入,转移到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上,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审视和改革,真正做到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2.学生期望将学业投资转化为职场价值

进入本世纪以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校毕业生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来自家庭、社会上的沉重压力,这迫使在校大学生期望在学业上的一种投资能够转化为他们在职场上所创造的经济利润。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这种最为现实的期望,他们在审视自己的同时,也会依赖和要求高校为他们真正打造一个学业与职业对接的培养模式。

3.高校自身培养模式的滞后

在当今知识与经济、知识与产业相互衔接的时代,高校过去的那种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经过实践和社会的反馈已经暴露出它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主导“以教为主”,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未做到“以学为主”,严重的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专业培养定位不准,培养人才的特色不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弱。
(2)教学手段和内容落后,教育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教材更新缓慢,大批国际流行产业的最新发展技术不能及时进入教学,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往往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应用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和未来工作的要求。
(3)教师与学生之间未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引导,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听众、一个配角。
基于企业、高校、学生这三者之间所形成的知识产业链,高校对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当立足于实践与创新,打造学业与职业零距离,毕业即就业的知识产业链。

二、软件学院“立足于实践与创新”的学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果

两年来在软件学院领导的整体规划和大力支持下成立的鸿程科技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室(辽宁省软件开发实验室平台),以“立足于实践与创新”为指导方向,将“学业与职业零距离对接”作为培养理念,将“毕业生就业”作为立院之本,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梯队培养。鸿程科技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室由研究生和1-4年级本科生组成,累计直接受众学生数为305人,在全院3000人中覆盖和影响范围占10.2%;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素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绩,已经有13名毕业生(两名考研),就业率100%;有5名同学在毕业前考取国家承认的中级职称证书;实际工程项目、原创研究产品和各种科研立项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累计完成17项,自主原创知识产权产品4项,实际应用单位校内校外合计有7个;成员获得校级以上奖励数量达63人次,共73项。具体情况见。

三、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建设方案

1.建立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示范性工程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教学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从理论教学过程中储备深厚的、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部分知识主要是来自于书本。实验教学主要是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实验教学所占的比重比起理论教学来要轻很多,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通过实践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来源于书本上,致使实际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应当针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示范性工程。基于软件学院鸿程科技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室这两年多来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总结的经验,示范性工程的建设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出发:
(1)教师带队,学生“轮带培养”, 实现“梯队建设”。为了更好的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应当在学院的总体规划和相关制度的管理下,成立指导委员会和责任监督组,确立示范性工程建设的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为了示范性工程建设发展的延续性和示范性工程影响力的扩大,所培养的学生应当覆盖本科1-4年级,打造一种由同一层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相互配合的梯队培养模式。同时为了减轻指导教师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沉重代价,实行一种“上届带下届,轮带培养”的方案,这是基于高年级学生在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理论知识上、在示范性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培养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上,要比低年级学生强。一届学生毕业后,便会有新一届学生的融入,给示范性工程的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保证了示范性工程建设的延续性。(2)明确内部培养方案。在针对本科生的不同年级和同一年级的不同阶段培养过程中,学院示范性工程建设的指导委员会和指导教师应当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对整个梯队的培养进行规划,在每一个阶段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当及时地进行分析和解决,对于所获得的成果和经验应当及时地进行总结,学院示范性工程建设的责任监督组应当对示范性工程的建设进行实时的监督,批评和指正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经验和教训来指导下一阶段的培养。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确立以“立足于实践与创新”为指导方向,将“学业与职业零距离对接”作为培养理念,以“人才需求和职业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渠道和创新模式,以具体内容和可操作的方法来培养,确立多种形式的指导和实践手段,实现“专业知识的深化、实践技能的强化”,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真正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用人才。

2.加强各学院之间的相互交流

结合目前本校的办学模式来看,学校针对学生的培养有一个统一的培养模式,各学院在遵从学校的统一培养模式管理下,根据自己的学科性质和实际条件又形成了自己内部的培养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各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是相互独立、封闭的。各学院的领导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是很多,这样就容易造成有些学院在针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优与劣无法体现出来,各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局限在本学院的教学环境下,致使其思维总是被本专业知识所禁锢,这样极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致力于学校领导的总体规划和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以及各个学院的积极配合下,加强各学院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各学院再结合自己的办学情况和实际培养条件,借鉴某些学院先进、合理的培养模式,来实施针对本学院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同时通过促进各学院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吸收来自于其他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思维方式,这对于实现学生思维模式的转换,由“定式”转换为“泛式”,促进“多角度、多元化”的发散性创新思维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将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作为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支撑点

结合软件学院建院以来,所采取的知识与产业相互衔接、学业与职业零距离的办学模式所取得的显著效果,提出以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作为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支撑点。为配合教学改革,从教学管理入手,建立适合教学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平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同时,针对本学院的实际情况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618jyw.com
和本产业的发展情况,在不同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同时根据产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协调好文化课程基础性作用与专业课程实用性间关系、课程稳定性与课程开放性间关系和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间关系;通过示范效应和综合训练的阶段设计,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教学情况进行及时的考核,总结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本科生培养的有效模式,采取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与国外大学进行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辽宁省教育厅.《加强辽宁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4]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关于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建设的意见(2007—2010)》
[5]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注:本文获得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和辽宁省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支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